搜索 解放军报

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培育铁心向党的红色传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梁蓬飞 钱晓虎 周远 张圣涛 责任编辑:张硕
2021-07-27 08:21:29

永续不变的红色传承

——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培育铁心向党的红色传人纪实(上)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周 远 特约记者 张圣涛

“红一连”官兵面对党旗宣誓。张永进摄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这天中午,一群年初入伍的新兵来到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参观见学。令他们惊讶的是,连队精心准备的午餐不见一个“硬菜”,只有两样:红米饭、南瓜汤。

这顿“饭”可不简单。1927年“三湾改编”,毛泽东在“红一连”亲自组织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起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与“红一连”官兵围坐在一起,用缴获的红菜盘吃了一顿煮南瓜,勉励大家在党支部带领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顿“饭”滋味深长。从那以后,红菜盘成了“红一连”的传家宝,红米饭、南瓜汤成了“红一连”的传统饭。每逢新兵下连、重大节日,官兵们都会吃上一顿,品味信仰的味道、传统的甘甜。

这顿“饭”营养丰厚。岁月更迭,“红一连”历经多次调整转隶、移防搬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荣誉得了一个又一个,但有一样始终没变,那就是扎扎实实吃“传统”这碗饭,传承红色基因,熔铸忠诚信仰。

这,正是“红一连”历经94年永葆先进、永葆本色的秘诀。

真正的“任命”,不仅是接受那一纸命令,更是接过连队的传统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凡是在“红一连”待过的干部战士,都有共同体会:“红一连”的门不好进、“红一连”的兵不好当。

这不,得知自己将被调整到“红一连”任指导员,郑纪文提前到连队熟悉情况。简单寒暄几句,时任指导员王玉光便将他带到了连史馆。

“在‘红一连’,干部任职只有先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才能站稳脚跟。”参观完毕,王玉光递给他一份连史馆解说词,说道:“最难的是过‘传统关’,你好好准备,3天后‘验收’。”

郑纪文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在旅机关任过职,在另一支红军连队当过主官,军政素质都很过硬。不到一天时间,他就把解说词背了下来,迫不及待申请“验收”。

再次来到连史馆,王玉光身边多了几名战士代表。解说连史开始了。正当郑纪文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时,王玉光突然指着一张照片问:“你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一句话,问得郑纪文哑口无言。

第一次闯关失败,郑纪文闭门“充电”,又接连闯了3次。王玉光和战士代表以“解说背景知识不准确”“对英雄人物生平掌握不全”等理由,都给他判了不合格。

郑纪文以为大家故意刁难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接下来的日子,他没事就到连队转,这问问那看看。

他眼里的“红一连”,从门口的连旗、电子屏,到楼道两边摆放的荣誉展板、张贴的标语口号;从几米宽的一面墙,到巴掌大的标识牌,无一不是红色调。

郑纪文还发现,班排全部以战斗英雄和战功命名;每名战士床头,贴着自己最喜欢的强军格言;每晚总有官兵到学习室阅读充电。教育课上,战士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气氛非常热烈。问及原因,一名干部这样回答:“作为‘军魂发源地’的后来人,我们深知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不掌握科学理论,怎么听党话,何谈跟党走?”

理论上的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郑纪文渐渐明白,一连官兵设置“传统关”,表面上是考连队历史,实则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名新来者深化对连队传统的认同、对连队精神的理解。

不久后,组织正式下达了郑纪文的任职命令。当天晚上,再次来到连史馆,凝视数百面鲜红的锦旗,郑纪文感觉就像在仰望星空——传统如此厚重!

那一夜,郑纪文清醒地认识到:别总想着怎么改变“红一连”,先让“红一连”好好改造自己。

此后,郑纪文一有时间就到连史馆,反复学传统、研历史。当郑纪文第5次站在“传统关”前,他经受住了大家的轮番提问。

邀请老兵回连队讲传统,带领官兵先后赴陕西汉中、江西永新等红色热土,实地探访英雄故居、革命旧址,搜集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原本打算到“红一连”创新出新、大展身手的郑纪文,一上任就把目光聚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上。

“红一连”为什么这么红?郑纪文说,红就红在对优良传统的永续传承上。

最有说服力的课堂,往往在历史深处

“红一连”官兵对连史馆的爱护,超出常人的想象。

且看这些规定:进入连史馆,必须着装整齐,不得穿拖鞋;连史馆内,不能大声喧哗,严禁抽烟、打电话;打扫连史馆,必须使用专门的清洁工具;擦拭文物必须轻拿轻放……

有些到“红一连”参观见学的人,对这些要求不太理解。连队官兵给出解释:连史馆是他们的精神殿堂,必须时刻怀有尊崇之心。

“红一连”的大部分传统,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如今,有的年轻人对此并不十分了解,也难以感同身受。

大学生士兵刘亚飞曾经也不了解。新兵下连参观连史馆,战友们都在认真聆听讲解、感悟英雄事迹,他在评点历史照片拍得好不好;大家加班加点学习连史故事、汲取精神养分,他躲在角落看玄幻小说。

两个月后,刘亚飞被连队派去旅里参加通信专业集训。临行前,郑纪文特意叮嘱他:“进了‘红一连’的门,就是‘红一连’的人。‘红一连’有个传统,无论在哪儿、无论何时,横竖都是一、永远争第一。”

来到集训队,刘亚飞把指导员的话忘在了脑后,学习不认真,训练钻空子。

由于表现不佳,刘亚飞被退回连队。他本以为会挨一顿痛批。没想到,郑纪文只是朝连史馆指了指,对他说:“你自己努力吧。”

刘亚飞拿上纸笔,走进连史馆。这是“红一连”多年形成的传统。如果有人犯了错误,或者给连队抹了黑,都会到连史馆深刻反省。反省期间,连史馆门不上锁,也无人监管,教育训练不能落下,一切全凭自觉。

在连史馆里,刘亚飞一遍遍重温“支部建在连上”、警卫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等光辉历程,以及“盘肠战斗英雄”姜东海、“无产阶级硬骨头”谢朝发等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看着看着,刘亚飞猛然意识到,革命前辈当年和自己一样年轻,但他们肩负起了寻找真理、反对压迫、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不惜流血牺牲、奉献一切。

入伍以来的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刘亚飞心里充满了内疚和羞愧。再次参加集训,他问指导员有什么要求,郑纪文还是那句话:“你自己努力吧。”

这回,刘亚飞捧回了集训比武第一名的奖杯。

进去是一块铁,出来是一块钢。“红一连”的史馆有魔力,“红一连”的传统真神奇!

最有说服力的课堂,往往在历史深处。翻开“红一连”连史,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故事——

1942年11月,“红一连”二排一夜奔袭80余公里,断敌退路,被新四军三师授予“飞毛腿排”称号。

然而,有一天,驻地某单位到连史馆参观,听完“飞毛腿排”的故事,有人提出质疑:“一夜跑80公里,根本不可能!”

“‘红一连’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事后,二排向党支部提出申请,以后每年组织一次80公里武装奔袭,并将成绩对外公布。

这是一次正名之战。二排官兵特意在驻地附近选择了一条崎岖山路,模拟当年前辈们的行军路线,最后他们做到了。

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3年,二排战士以自己身体力行的传承,续写了革命前辈的荣光!

历史的接力,要靠与时俱进,更靠锻造能打胜仗的兵

从“红一连”一楼连史馆,到三楼研战室,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记者每次往返总有一种穿越之感。

连史馆内,珍藏着这样两段历史:辽沈战役结束后,“红一连”南下作战途中,有些官兵水土不服,大家自己熬制中药,连队无一减员;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红一连”在木船上加装汽车发动机,配上武器,成功改装成土炮艇,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海战奇迹。

研战室内,是另外一种陈设:正中央摆着一座手工沙盘,左侧墙上挂着革命战争时期“红一连”创造的6种经典战法,右边橱窗里摆放着近几年官兵探索总结的13种创新训法汇编,以及自行研制的相关训练器材。

“紧贴实战、勇于创新!”“红一连”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这个传统,被一代代后来者用来破解练兵备战中的矛盾问题。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战争年代,每次战斗打响前,“红一连”都会研究敌人的兵力和装备部署情况,并有针对性制订作战方案,这才赢得“百战百胜”“英勇连”等荣誉称号;和平年代,“红一连”组建研战小组,每星期研究一个型号装备、每半月研究一次经典战例、每月研究一次训练革新、每季度研究一次战法打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一连”在团以上比武中夺得13个总评第一、370个单项第一,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有参观见学者形象地说,“红一连”官兵思想的“雷达罩”始终向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开启。

国外武装冲突中,一方使用无人机发射导弹,直接攻击另一方指挥官。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后,“红一连”连长胡贯蕾当晚就召集军事前沿技术小组,讨论研究这种新的作战样式。

“未来战场上,无人机在侦察和火力打击方面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该如何应对?”大家不约而同把焦点放在了对无人机的反制上。

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胡贯蕾带领研战小组结合连队武器装备实际,查资料、想对策,争分夺秒搞创新。很快,他们总结出“无人机打击装甲目标反制16字诀”。

每次外出执行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前,他们都会到连史馆进行动员,让官兵从光辉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坚定必胜信心。

“1948年10月,在辽西会战中,排长姜东海腹部负伤,肠子流了出来,他毅然塞了回去继续战斗……”去年,参加某军事比赛出征前,郑纪文带领几名队员来到连史馆,重温“盘肠战斗英雄”姜东海的事迹。

那次比赛期间,“红一连”下士崔文科驾车加速通过障碍,车辆腾空而起后重重落地。他狠狠地撞在方向盘上,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肋间袭来。崔文科咬紧牙关,靠顽强意志坚持完成比赛,勇夺冠军。下车后,战友们发现他疼得直不起腰。后经医院检查,他的肋骨已经骨裂,需立刻住院治疗。

历史的接力,要靠与时俱进,更靠锻造能打胜仗的兵。看着连史馆里照片上的姜东海、崔文科等一个个青春的脸庞,记者耳边响起了歌曲《少年》动人的旋律。时光流转,“红一连”官兵“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短评

感悟传统的力量

“红一连”为什么这么红?

几乎每一个前来参观见学的人,都试图寻找“红一连”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密码。但大家发现,与其他连队相比,“红一连”并没有什么出奇的经验、玄妙的招法。唯一做得更好的地方,就是他们对传统的尊崇、对传统的赓续、对传统的运用。

比如,干部到连队任职要先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党员干部做到“五个带头”,支部每月评选6名优秀党员,坚持“三敢”——党员的问题群众敢讲、支委的问题党员敢点、书记副书记的问题支委敢提,等等。单看这些措施做法本身,并没有多少新意,但难能可贵的是,“红一连”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时代变了,传统不变;官兵换了,传统不换;装备改了,传统不改。“红一连”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一以贯之地落实执行,如同红米饭、南瓜汤一样朴素而又营养丰厚、寻常而又非同寻常。

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总结强调了我军必须坚持的“十一个优良传统”,指出这些优良传统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内容,要求我们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像“红一连”官兵那样,铁心向党,不忘初心,大力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勠力奋斗强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