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茧房效应”:智能化战场新迷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聂晓丽 王 哲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2-01-04 07:33:25

“茧房效应”:智能化战场新迷雾

■聂晓丽 王 哲

延伸阅读请扫描二维码

引言

智能化战场上,指挥员处于一个从零信息到完全信息的环境之中。陷入绝对黑暗(零信息)或绝对光明(完全信息)的任何一极,都不意味着真正洞悉战场。而且,信息巨量的智能化战场相较信息匮乏的传统战场,诡诈与欺骗更加花样翻新。海量同质信息、滥用算法推荐所导致的“茧房效应”,使指挥员陷入信息包围之中,极易出现作战思维被固化、作战观念被塑造等不利后果。正确认识并有效破除“茧房效应”,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茧房效应”缘何产生

“茧房效应”这一概念出自美国学者桑斯坦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他认为,由于公众在信息传播中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局部而非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久而久之便导致自身陷入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在军事领域,随着军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作战体系的碎裂破解、数据信息短时空的积聚、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滥用等,都在使指挥员陷入海量同质数据信息的紧密包围之中,如同跌入“茧房”之中而难以自拔。通过研究分析可知,“茧房效应”的产生有以下几点原因:

选择性接触的惯性。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具有选择性接触的习惯。作战中,指挥员时间精力有限,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了解、感兴趣的领域,乐于接触与自己原有态度、观点、立场相吻合的信息,而尽量避开与自己观点、价值观念相悖的部分。这种信息获取的“捷径”导致多元信息的摄取减少,久而久之便会陷入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深嵌在战争回路中的指挥员,其选择性接触的惯性是产生“茧房效应”的根本原因。

智能推荐算法的滥用。算法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以精准推荐算法为主体的智能信息服务机制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提升作战效能的同时,也无形中推动了“茧房效应”的产生。其一,推送同质信息,营造封闭环境。推荐算法现阶段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尚无法判断信息的军事价值,仅凭借数量、热度等要素进行分类、整合和排序。这种作用原理的机械性和投机性,导致同质内容重复推送、无关信息频繁干扰,为作战人员营造了一个闭塞的信息环境。其二,投放个性内容,窄化战场视野。推荐算法会迎合作战人员的兴趣爱好,对信息进行筛选,实施个性化内容投放,使作战人员以为自己所看到的信息就是整个战场的主流信息。这种个性化投送内容所伪造的认知空间,进一步使作战人员的战场视野变得狭窄。其三,输出片面结果,限制认知空间。推荐算法所应用的数据列表受到规模和容量限制,难以全面捕捉战场全貌和作战全程,这种片面性极易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失真的推荐方案将严重干扰指挥员认知和决策。此外,推荐算法还可能被强敌利用,通过篡写代码内容、修改模型数据等途径操纵算法用途、误导运行过程、影响作用效果。

作战体系的固有弱点。以复杂网络结构为典型特征的智能化作战体系,其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一方面,网络内聚特征显著。战争复杂系统理论表明,网络化作战体系中少数节点拥有极其多的连接,且结构疏密不一,使得一旦相同信息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同质信息,“茧房效应”便会顺势成型。另一方面,网络脆弱性体现明显。一旦遭遇节点被破袭、链路被污染,整个体系内部系统、单元间会失去联通,信息只能在小范围内流转,狭小的流转空间促成了“茧房效应”的形成。

“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

智能化作战中的“茧房效应”具有鲜明特点:一是信息同质难以发挥效能;二是形态隐蔽难以察觉;三是领域封闭难以突破。“茧房效应”具有以下负面影响:

陷入信息汪洋。在“茧房效应”的影响下,指挥员从信息洪流之中筛选和提炼高价值决策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失误概率有增无减。而且,囿于有限的信息流转范围以及同质信息内容,互相矛盾、残缺不全、格式互异的信息难以得到交叉印证,无效信息的泛滥会大幅压缩有效信息的存活空间,错误信息、欺骗信息、失真信息肆意横行,信息浓度、价值密度不断降低,严重干扰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此外,对海量战场信息的有效甄别和联动运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融合处理,信息资源越多,流动的无序与无效现象越加剧,甚至可能引发作战行动的混乱。长期禁锢在“信息茧房”中的指挥员,面临着手里握有堆积如山的数据,而实际上却无权威数据可用的窘境,陷入有数据无信息、有互联无共享,有力量无运用、有指挥无效能以及有意图难决策的尴尬局面和境地,迟滞了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

形成认知孤岛。“茧房效应”具有壁垒作用,会严重阻碍不同作战域间的信息交换,加剧形成认知孤岛。一方面,智能算法出现以后,作战人员对信息的需求由主动检索变为被动接受,作战行动越发为技术所规划和控制。“茧房效应”通过单一和同质数据信息来营造封闭空间,使得被其包围的指挥员仿佛置身于透明的玻璃门之中,成为拥有眼睛的“瞎子”,长着双腿的“瘸子”,指挥员认知范围始终在原地打转。另一方面,被“茧房”所裹挟的指挥员,难以接触其他领域信息,战场“知情权”被剥夺。时间一长将导致指挥员思维模式固化、认知视野狭窄。错位的战场认知使得指挥员深陷“茧房”之中而难以自拔,只关注局部优势而忽略全局态势,战场态势研判不准、作战决策贻误战机,敌我之间的认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丧失“智权”优势。归根结底,智能化战争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智权”争夺始终是敌我争夺的焦点。“茧房效应”所造成的海量过载信息,使指挥员脑力活动大增并可能导致“思维宕机”;所形成的封闭认知空间促使作战人员决策速度和效率放缓,信火打击精度骤降;造成协同失效、互动减弱,导致作战人员产生消极厌战心理,作战意愿、行动和效能大幅降低。“制智权”的丧失,将使得决策行动僵化、战法样式单一,在传统物理域内摧毁的基础上,容易遭强敌脑力、认知和意志等跨域“软杀伤”和“降维打击”。

有效破除“茧房效应”

作为智能时代的一种新型战场迷雾,“茧房效应”的破除需要从“茧房”的形成因素入手,通过提升信息素养来铲除“茧房”形成的基础,优化智能算法来拓展破除“茧房”的途径,校正认知理念来巩固破除“茧房”的效果。

提升信息素养,铲除“茧房”形成的基础。牢牢把握人在战争回路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指挥员的信息素养,是破除“茧房效应”的根本途径。首先,主动调整行为模式。把握好信息获取时间、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克服“惰性”“捷径”心理,通过积极的信息获取方式来降低“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其次,丰富信息供应渠道。积极优化信息供应渠道、扩大信息供应途径,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全维多元化信息供应,增强信息的兼容性和异质性,瓦解形成“茧房效应”的物质基础。再次,积极创新思维路径。引导指挥员养成良好的网络信息搜索习惯,能够从海量战场信息中筛选出有益于智能化作战的高价值情报,避免被同类信息所包围、环绕和塑造。

优化智能算法,拓展破除“茧房”的途径。毋庸置疑,智能算法仍然是复杂战场环境中缓解信息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运用智能算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依靠但不依赖算法。智能化作战需要先进算法技术的支持,但不能把作战制胜完全寄托于算法优势。算法的优化,既要分析众多作战单元之间的交互关联,还要考虑不同作战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纠缠。二是重视但不迷信数据。应谨慎看待现代科技感十足的高清屏幕展现出来的图表信息,因为数据的背后并不一定代表客观的结论。既要善于运用可视化的数据图表来支撑印证作战观点,更要善于用作战意图来检验论证可靠数据。三是善用但不滥用算法。对于以智能算法为主体的军事信息系统建设,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地方互联网经验,而应该紧密结合作战需求和战场态势要求,从推送内容的个性与共性融合、流量与价值参数拓展、发布与评估适应匹配等方面全面优化军事智能算法,避免信息服务方案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帮助作战人员摆脱“茧房”束缚。

校正认知理念,巩固破除“茧房”的效果。打赢战争是技术与艺术、个性与共性、局部与全局、暂时与长远的综合考量。为突破“茧房效应”所营造的片面、局部和暂时性的封闭信息环境,一要优化人机交互模式。理性思考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关系,合理界定人机交互边界,把快、准、精的计算工作交给机器来“正确做事”,而由人来进行“做正确的事”。二要统筹技艺协同关系。增强战争设计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仍需要注重战争的艺术性。追求尖端技术无可厚非,但在未来战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人,而技术始终只是触发战争发展的扳机、提升对抗效果的帮手。三要挖掘技术优势潜力。应结合战场客观实际发挥算法技术优势,精准分析指挥员性格习惯、解读指挥员作战诉求,进而为指挥员量身定制应对不同作战场景的个性化作战方案,高度融合战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来破除“茧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