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小菁 张强 胡铮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2-01 10:13:28

拉齐尼·巴依卡是那么平凡。照片上的他,戴着一顶普通的塔吉克族群众都会戴的特色毡帽,紫红的面庞,一脸憨厚的笑容,唯独那双眼睛透着光亮。

这光亮给人以温暖。让人细细揣摩这双眼眸时,读到的是一种淳朴、一种真挚、一种坚定。

三间不大不小的房屋,就是拉齐尼的家。墙上,那张照片是唯一的“装饰”。拉齐尼年逾七旬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轻轻抚摸着照片上儿子的面庞,止不住地流泪。

在这位老护边员心里,这张拉齐尼作为护边员代表接受习主席接见的留影,承载了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护边的荣耀,是如此珍贵。

老人数度哽咽:“元旦那天,拉齐尼还给我买来了一双新棉鞋、一件新棉衣。”如今,这样的温馨场景只能是一种回忆了。

拉齐尼11岁的儿子拉迭尔·拉齐尼,一直躲在母亲阿米娜·艾力拜少身后。阿米娜的眼睛哭得红肿,她用手摩挲着儿子柔软的头发:“爸爸出门巡逻去了,要过很久才回家……”

雪落帕米尔,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的心也如这阴郁的天气一般。

官兵们不愿相信,几天前还在一起巡逻,那个比亲人还亲、总是给人温暖的“拉齐尼大叔”,走得那么匆忙,甚至没来得及和他们道别。

人生总有离别。那猝不及防的离别最感伤。

1月4日,是个雪天。在新疆喀什大学进修的拉齐尼,听到校园湖边传来一位母亲的哭喊呼救。她年仅6岁的儿子在结冰的湖面玩耍,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直奔冰窟窿。然而,冰面再次坍塌,他不慎跌入湖中。

河水刺骨冰凉,拉齐尼渐渐体力不支。还剩最后一丝气力,他用一只手臂拽住孩子,另一只手臂奋力向上托举,将生的希望留给了男孩。最终,孩子得救了,拉齐尼的生命却定格在了41岁。

41岁,拉齐尼年轻的生命如流星划过天空。他走了,带着诸多未实现梦想,带着诸多遗憾……

16年,5840天,拉齐尼守护着帕米尔高原。活着,他用坚守诠释着一种信念,将一腔热血献给祖国河山。离开,他用冲上去的一瞬间,展现出一种英雄大义,留下了生命的光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回望拉齐尼的足迹,人们耳边响起这首塔吉克族民歌。

有些人平常,有些人绚烂;有些人朴实无华,有些人光彩夺目。但是你总会遇到一些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彩虹般的光芒,一旦遇到过便永远不会忘记。

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

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特约记者 张 强 特约通讯员 胡 铮

巴依卡(右一)与官兵在巡逻途中。

“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1毫米”

拉齐尼离开那天,帕米尔降下了一场小雪,清冷的空气透着悲凉。

16年,5840天。帕米尔,是拉齐尼守护的家园。

拉齐尼的家,在海拔4100多米的木孜阔若通道入口,这里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

拉齐尼所在的塔吉克族牧民家庭,一共出了13位护边员。祖父、父亲、拉齐尼,他们一代接一代守护着祖国西部边境线。

半个多世纪前,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塔吉克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一出生就和牦牛为伴,常年奔波在冰河雪峰间,自然而然地成了边防官兵巡逻的“活地图”。

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他告诉孩子们,新中国成立后木孜阔若通道只有三四户人家,自己那时经常配合解放军执行任务,战士们也经常吃住在他的毡房里。

当时,解放军交给凯力迪别克一个任务:“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1毫米!”

“我们人在哪里,边防线就在哪里,一定要守好!”这句话,凯力迪别克记了一辈子。他要求子孙们谨记在心、代代相传。

吾甫浪沟,中巴边境一条重要通道。官兵在沟里巡逻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

军用地图上,吾甫浪沟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包围着。至今,它仍是全军唯一一条只能骑乘牦牛巡逻的边境线。穿行这条“死亡之谷”,离不开一个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

得知边防官兵要巡逻吾甫浪沟,凯力迪别克主动请缨当向导。从此,凯力迪别克的子孙们便和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并肩巡逻。

“我的爷爷曾和解放军一起,用军马驮着界碑走了五天五夜,将界碑树立在吾甫浪沟的点位上。”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王立至今不能忘记,拉齐尼聊起这事时脸上的兴奋神情。

1972年,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正式成为一名护边员。他一干就是37年,直到疾病缠身,才被迫离开巡逻队伍。

37年时光,巴依卡陪伴边防官兵走遍一座座雪山、一条条深沟,行程3万多公里,战友们送他一个美誉:“帕米尔雄鹰”。

1986年夏天,身患重病的凯力迪别克到了弥留之际,连队战友瞒着巴依卡踏上了前往吾甫浪沟的巡逻路。巴依卡得知后,趴在父亲床前,流着眼泪说:“阿爸,巡逻队出发了,我不放心……”

辞别父亲,巴依卡追上巡逻队伍。

33天后,巴依卡风尘仆仆赶回家中,父亲凯力迪别克已经离世20多天。

1991年1月,不幸再次降临。寒冬,巴依卡随巡逻官兵前往一个偏远点位巡逻,被风雪围困整整半个月。一天又一天,望着外面铺天盖地的风雪,他牵挂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那一刻,巴依卡并不知道噩耗将如风雪般袭来——因为难产,他的妻子不幸离世。

母亲去世时,拉齐尼只有11岁。从小他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耳濡目染,拉齐尼总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为国戍边的血液。

2004年,接父亲的班,拉齐尼正式成为一名护边员。

当时,护边员不但要掌控边境信息,还要看护一个物资库。物资库位于边境线附近,两间地窝子住人,一间存物资,几个人值一个月班回家休息一天,遇上大雪封山断粮,只能把纸条绑在狗的脖子上回家报信。

一年深冬,山上极冷,连续值班的拉齐尼实在待不住了,留下1人值班,他带着3个护边员跑回了家。没想刚到家,就被父亲巴依卡一顿责骂,当天就把他“踹”了回去。

父亲说:“你怎么敢把边境线扔下就下山了?”

拉齐尼说:“实在太苦了。”

父亲说:“那我教你抽烟吧,苦的时候可以缓解一下。”

后来,为拉齐尼身体考虑,父亲劝他戒烟。拉齐尼说:“当初是你让我抽烟,我不戒!再苦的点位我也能守下去。”

2009年,巴依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父亲受到接见那天,拉齐尼还守在雪山上。他一个人呆呆站在山口,望着北京的方向,许久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