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的大学 · 寄望青春” | 大学里不妨学点哲学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作者:吴昌德 责任编辑:黄敏
2022-05-11 16:30:29

上大学的几年,是学知识、长本事的黄金时期。不同的专业各有不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怎么选择和取舍学习内容,是大学生一道必答的难题。不同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影响学分的高低,却会对人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就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来说,大学期间,学习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是必须下苦功夫的,而学点哲学也非常必要、大有好处。我很赞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网红”退休教授王德峰说的:“哲学不是心灵鸡汤,哲学是刚需。”

(一)

我于1973年夏季经部队推荐和统一考试,选送到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来到大上海,跨进复旦大学的大门,徜徉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校园,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要知道,1966年至1969年,大专院校没有招生,到七十年代初期,大学的教学活动刚刚开始有限的恢复,1973年是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全国招收学员只有15.3万人。能有机会上大学,令同龄人羡慕,更承载着亲友们殷切的期望。

上了大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学点知识,然而怎么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中既有学习方法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复旦哲学系那时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形式逻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6本经典著作。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入学时的年龄、文化程度和阅历参差不齐。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讨论,很快就能感觉到认知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像我这样出身于赣南老区农村、初中毕业后回乡劳动3年多,入伍后部队驻地又在闽北山区的,刚开始时听老师讲课常常感觉跟不上,读马列原著很多地方看不懂,学欧洲哲学史很多人名记不住,而看看其他一些同学讨论发言时滔滔不绝、自信满满,顿时感觉自愧不如、“压力山大”。于是下决心要刻苦学习,一有空就跑图书馆,从早到晚捧着专业书苦读。结果时间不长,晚上睡眠不好,白天听课看书精力难集中,心情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慢慢地读了一些唯物辩证法的书,懂得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量的变化开始,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发生质的变化。事物在新的性质基础上,又开始量的变化,再到质的飞跃,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进步。读书学习不可能违背这个客观规律。“读书学习如吃饭”。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学习知识也要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多了才能使自己成为学识丰富的人,指望恶补速成,往往事与愿违。这样,躁动的心就慢慢沉静下来,注重科学安排时间,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抓紧学习。到毕业的时候,自我感觉有了较大进步,与那些成绩优秀同学的差距缩小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信息社会流行快节奏生活,一方面,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效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心态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学习。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业的繁荣,为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实际上,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实实在在地学点东西的时候反而少了。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也得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注重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指望不读书靠会用手机百度就能成才,突击几天在网上浏览搜集大量资料就成了有学问的人,是不切实际的。利用信息网络和其他现代化技术手段,读书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知识积累的速度可以快一点,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是,如果不沉下心来多读几本书,没有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要想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还是难以办到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学识厚积才能薄发,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

(二)

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学与别人相处关系紧张,稍微有点不愉快就容易怒气冲冲,有的同学热情谦和、豁达开朗,与大家关系融洽。自己刚上大学也年轻气盛,对谈得来的同学非常友好,对看不顺眼的人和事非常生气。后来读到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的一句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顿时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仔细想想,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总是觉得别人错了,一般都是感到“他这样说话真气人!”“他干的这事太不像话!”不是觉得自己有错才生气。生气的结果是什么?人一生气,情绪失控,出口伤人,常常把局面搞僵、事情搞糟。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一时的怒气和冲动,往往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系,损害自身形象。生气还是健康的一大杀手。人一生气,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吃不香睡不好。生气是别人过错,但受到伤害和惩罚的却是自己,这不是太不应该的吗?再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品读孔子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不同”指客观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就是各种不同事物在矛盾斗争中相互依存、有机统一,要尊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与各种不同的人友好相处。在同学之间,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懂得了这些道理,待人处事态度方式就平和理性多了,发生激烈冲突、怒气攻心的时候就少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少人崇尚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不同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的人相处更不容易,营造有利于自己学习成才和干事创业的良好人际关系,是不是仍然需要有一点“和而不同”“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哲学智慧?类似的具体事还可以说出很多……

(三)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涯,深感在复旦大学的几年,收获最大的是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了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没有大学几年学习打下的基础,不可能有此后在部队比较顺利的发展。我深深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比如,学了唯物论,懂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只凭主观意愿办事、异想天开。学了“实践论”,懂得了“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必须勇于在实践中锻练提高自己,不能光说不干、言行脱节。学了“矛盾论”,懂得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和问题谁也摆脱不了,必须勇于正视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诸多矛盾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了“群众观点”,懂得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伟大,个人渺小,必须尊重群众,善于依靠和发动群众做好工作⋯⋯这些哲学基本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优良传统作风的源头活水。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校园里事事有哲理。学点哲学遇事儿便可以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盲从。走上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哲学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会自觉不自觉地随时在起作用。学点哲学不一定费大功夫去啃大部头的哲学专著,可以从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入手,再看一点接地气的哲学通俗读物,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网红”教授的哲学讲座视频等。只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深入思考,学以致用,就一定会有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