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文职人员如何面对调整转型?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金雅兰、黄现敏、徐浩夫等 责任编辑:黄敏
2022-02-23 07:08:02

编者的话

在变化中开创新局

■金雅兰

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既是人才工作科学化、精准化的重要原则,也是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效能的必要条件。随着文职人员使用逐渐向精细化转变,人才发展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人才成长路径设置逐步明晰,文职人员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然而,部队使命任务拓展、训练模式创新、武器装备升级等情况,都对文职人员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一些文职人员不可避免要面对调整转型的挑战。

面对这一情况,一方面,用人单位必须谨慎决策,将文职人员调整转型放在单位建设全局的大背景、“大棋盘”中通盘考量,根据专业特点、岗位要求、任职经历等,遴选最合适的文职人员,确保“跨度”适宜,防止出现失误,对文职人员成长发展和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对面临转型的文职人员及时给予思想、业务上的帮带支持,坚持使用和培养双管齐下。在工作实践中既提供舞台用其所长,又想方设法补其所短,不断提升文职人员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转型阵痛期、换挡期。

另一方面,文职人员也要深刻认识到,稳定状态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间断的,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也是如此,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但无论条件如何变化、业务如何拓展、工作如何调整,都要凝神聚气、专注本职,在位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文职人员调整转型后,更要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机遇意识,将组织的信任化为责任,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意志、“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决心,将执行命令落实指示的自觉性与调动自身工作积极性统一起来,积极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做乘风破浪的弄潮儿、志在登顶的攀登者,勇于在变化中开创新局。

从气象学到伞降专业,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文职人员黄萌——

挑战自我,跨过“新门槛”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黄现敏 通讯员 徐浩夫 朱晓龙

黄萌第一次参与伞降实跳训练的场景。李保权摄

前不久,粤北某地上空战鹰轰鸣,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组织学员开展伞降实跳训练。众多学员中,一名文职人员格外引人注目。

“跳!”随着投放员一声令下,她率先跃出舱门,其他学员紧随其后。很快,一朵朵伞花在蓝天白云间竞相绽放。

降落过程中,突然增大的风力使降落伞发生快速漂移,情况紧急!这名文职人员准确判断风向风速后,按照训练规范,从容操纵降落伞,最终安全着陆至预定区域。

“能在如此短的训练周期内有这样的表现,不容易!”训练小结时,地面指挥员对她表示了肯定。

她叫黄萌,是国内双一流大学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以优异成绩成为该院某教研室文职人员。

虽然该教研室设有文职岗位,但由于伞降专业比较特殊,从地方引进这一专业人才有难度。为尽快补齐教学科研人才短板,该院转变人才引进思路,以对口专业为主,兼收相近专业,先选拔再培养。

“现代战争正大步向高空、太空挺进,而气象条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黄萌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气象学,她专业素养高,是教研室急需的人才。”该教研室主任王百万告诉笔者。

入职后,黄萌发挥气象学专业优势,为教学科研工作带来很大助力。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伞降专业教员,不是件容易的事。

伞降技能是黄萌的一大短板。在训练着陆动作时,要从2米多高的平台跳下,并保持良好的着陆姿势。这不仅对腿部力量要求较高,而且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刚开始训练时,黄萌一度紧张、畏惧。了解情况后,教研室领导积极为她进行心理疏导,并建议她先在稍矮的台阶上练习,掌握动作要领后再上平台。为强化黄萌腿部和核心力量,教研室还为她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严抠细训,不断纠正动作。

“一名合格的伞降专业教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素质,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研室领导的话时刻鞭策着黄萌奋发前进。伞降训练课外,她白天专攻教学科研,晚上坚持到训练场加练。经过数月的力量强化训练和上千次的重复动作练习,黄萌终于啃下了着陆动作这根“硬骨头”,并以优异成绩拿到伞降实跳“登机牌”。

叠伞是跳伞课目中的重要内容,伞叠得不好,实跳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伞降实跳前,黄萌和学员一起叠好主伞和备份伞,为实跳做好充分准备。

训练中,每次环顾四周,黄萌发现学员们满头汗水,教员们更是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在岗位上。这些让黄萌充满了力量。

一次实跳,黄萌在着陆阶段突遇横风,右脚不受控制地踩在一块石头上,脚踝瞬间肿得像馒头。大家劝她先养好伤,但考虑到两天后就是本场训练的最后一次实跳,黄萌坚定地表示:“我不想错过这次跳伞机会。学员都完成了预定训练任务,我是教员,更不能搞特殊。”

那天伞降实跳训练时,天空灰蒙蒙的,黄萌心里却很敞亮。她右脚绑着绷带,利索地背起伞包,大步朝战机走去……

从军械修理到伞材维修,再到航空救生装具专业,空降兵某训练基地文职人员赵莉——

任务需要,甘当“螺丝钉”

■杨建文 陈 俊

赵莉参加空军某教学能力竞赛后留念。宋 彪摄

身穿防护服,手握焊枪,头戴面罩。伴随着一阵焊接声,火花四溅,操作间充斥着呛人的气味。火星散去,工件上一道道焊点层层相叠、严丝合缝。

当面罩摘下,一节短辫滑出,观摩的学兵们有人惊叹:示范操作的原来是名女教员!

作为空降兵某训练基地装备技术教研室文职人员,赵莉至今对自己第一次转型后走上讲台的情景记忆犹新。

因部队建设需要,赵莉被组织安排承担军械修理专业的气体保护焊实践操作课授课任务。当走进焊工房,看到硕大的气瓶和焊机时,她有些始料不及。如果拿不下这个专业,教学计划肯定受影响。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缺乏实践基础的她在领导专家的指点下,努力研究装备和原理,没日没夜窝在焊工房操练焊枪。

高温高压下,迷彩服一次次被浸透,面罩里一次次倒出汗水,胳膊一次次被灼伤……教学期间,每当收获学兵们的掌声和认可,赵莉总是笑着拭去脸上的汗水。

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教研室急需伞材维修专业教员,征求意见时,赵莉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很快,她迎来了第二次工作调整。

受领任务后,赵莉下部队、赴厂家,进行一次又一次试验。一级军士长丁晓楠被这名文职人员身上那股“拼命三郎”的干劲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感动,主动对她进行帮带,将多年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莉很快又拿下一个专业。

后来,教研室教学任务又有拓展,新开设了航空救生装具专业。此时,已是教研室副主任的赵莉迅速带领几名年轻教员组建教学团队,攻关完成航空救生装具专业建设。

2018年,为备战空军某教学能力竞赛,赵莉住进教学楼进行教学研究。她白天练讲试教、请教专家,晚上复盘总结、加班备课,困了就在操场上跑几圈,有空闲时间就和家人视频聊天。由于劳累,她患上了胆囊炎,但想到组织的期望、领导的关心、团队的付出,她吃着止痛药完成了比赛。赛后,她才安心住院接受治疗。

工作以来,赵莉先后完成了2000余课时教学任务,教过的学兵遍布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不少学兵回到工作岗位后成长为本单位的行家里手。她不仅凭借优质教学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成为所在单位获此殊荣的第一名文职人员,也曾作为指导教员带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取得了包揽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只要任务需要,我甘当‘螺丝钉’。”赵莉的几次调整转型,无一不艰难曲折,但她一次又一次砥砺前行。“面对部队转型发展、单位建设需要,我责无旁贷,必须紧跟步伐,确保能力不断转型升级。”赵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