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娇生惯养的姑娘走进军营后,缘何迸发出火焰般灿烂的青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黄国荣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1-10-23 06:51:37

书写火焰般灿烂的青春

■黄国荣

曾聚云是我老部队的战友。我们都在原济南军区某部当过兵。是战友,却并不认识,我是通过她的长篇小说《青春记忆》(青岛出版社)这部作品了解她的。

《青春记忆》是一部书写女兵成长的小说,刻画了以李兰军为代表的通信连电话排一班的女性新兵。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为素材,细腻描绘了李兰军等女兵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后,从心理到思想、精神、体魄的变化,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新一代女兵的精神风貌,以及她们努力成为优秀军人的毅力、意志与追求。

小说表现人物成长可以有多种艺术手法,《青春记忆》用的是比照与自省式手法。尽管小说中王指导员和排长刘铁对李兰军她们的成长有较大的帮助引导作用,但更触及她们灵魂、促使她们奋发的动力,则是来自跟父辈和与其他优秀群体比照中的自省。

这些女兵都是军人家庭出身,在军营里长大,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父辈身上的那种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崇尚军人、崇尚英雄、积极进取。她们有文化,见多识广,性格直爽,敢说敢为,敢作敢当,更有像李兰军这样怀揣着做一名优秀军人梦想的年轻姑娘。但也得承认,这一群体自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养成了生活娇气、为人傲气、纪律散漫、自由放任的习性。这些个性与部队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的作风相去甚远。她们的不适应与基层带兵人必然形成矛盾与冲突,故事就由这些矛盾与冲突展开。

小说以比照和自省的手法,首先书写了父辈这一群体对她们思想成熟和迅速成长的影响,这一群体以李兰军妈妈李荪华为代表。战争年代,李荪华的肚子被敌人子弹打穿,肠子流了出来;生下大哥后她便把孩子托付给老乡,自己去追赶队伍;为保护根据地绝密情报,她与发臭的尸体躺在一口棺材里,最终躲过敌人的搜捕……这些革命壮举永远刻在李兰军心中。

小说还书写了优秀军人群体对这些年轻女兵的影响。鲨鱼岛的老团长抗美援朝回国后上岛,一辈子扎根在海岛,不仅自己不离开海岛,还让儿子在海岛当了兵;老团长的夫人是大学生,上岛之后便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还给官兵当文化教员,为海岛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高连长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把通信连带得响当当,上级让他复员去支援三线建设,他毫不犹豫地扔下岛上的小家奔赴三线;王指导员是曾经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他对全连战士总是以鼓励代替批评,深受官兵的爱戴……

光荣的父辈和优秀军人这两个群体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女兵们,她们在比照与自省中成长,读者也感受着她们的成长,为她们的进步而骄傲。让人物在人与人的比照中自省、自律、成长、成熟,比以说教的方式描述更显自然、真实、可信,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

小说作者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追求、心性、审美、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作品中的人物。很显然,曾聚云把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和想要表达的思想给了小说中的李兰军。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真情。在李荪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眷恋与思念。这种书写尽管可能对人物的塑造带来一定的局限,但无疑增强了作品的真情实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青春记忆》是曾聚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带给我们的是不加修饰的朴素与原汁原味的真实。无论是父辈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战斗经历,还是和平时期保持本色的艰苦创业;无论是新一代军人在国防建设中奉献的牺牲精神,还是女兵们火焰一般的灿烂青春,都给人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