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黄昉日:满腹豪情举赤旗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2-07-04 18:06:41

黄昉日(1902—1934),原名黄汉杰,广西东兰人,1923年参加三打东兰县城作战,1925年7月考取南宁省立一中,翌年春入南宁军校学习,后进入东兰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8月,参加围攻凤山县城的武装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百色起义,随红七军北上江西后历任营长、团参谋长。随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调入中央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副师长。1934年在福建省泰宁县大阳嶂战斗中英勇牺牲

△ 黄昉日。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供图)

他满怀着对革命的激情,被誉为红心壮士;在战场上,他勇猛作战,被称为虎将。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他就是黄昉日。

心向革命

黄昉日从参加革命到血染沙场,参加了许多战斗,说不清多少次跃马横枪枕戈待旦,多少次死里逃生。为报国家,他愿马革裹尸,以死赴之。英名满壮乡,殊勋传八桂。

24岁在南宁广西军校学习的时候,黄昉日就不断接到家乡传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到东兰,在武篆开办农讲所,并且组织农会和农军,农民革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挫折,现在又蓬勃发展起来。这些好消息撩拨着黄昉日的心,他利用寒假回乡的机会,约同好友陆浩仁前去参观,并对韦拔群说想转回东兰参加农讲所的学习。韦拔群了解到黄昉日的心愿后,极力劝他利用有利的学习条件,安心在学校勤奋学习,先提高自己的军事、政治水平,再回来支援家乡人民的斗争。

两年后,黄昉日终于等到毕业,回到家乡。韦拔群派他到恩隆县(今属田东县)开展工作。黄昉日虽然是个年轻人,又刚从学校出来,但在工作上却稳重可靠。他乔装打扮,深入各个村庄,挨家挨户地给农民做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了农民协会,把农军扩大到100多人,并将在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革命道理传授给农军队员,还教唱革命歌曲:

“走向前去啊!

曙光在前。

同志们奋斗,

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

勇敢向前,

稳着脚步;

要高举着我们的旗帜,

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少年先锋队!”

这些革命的知识、道理以及歌曲在农军队员心中慢慢地扎根,并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使农军的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但是这样的工作成绩,显然不能满足黄昉日那颗年轻而激情澎湃的心。

百战不殆

1928年8月,韦拔群利用到南宁出席广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的机会,通知东兰的农军派人前往南宁领取俞、李政权拨给的几百杆枪支。黄昉日得到这个消息,兴奋得彻夜未眠,连夜与陆浩仁商定前往南宁领枪的农军名单及出发的方案。第二天一早,他就集合太平区等地区的农军共300多人,乔装赶赴南宁。在这支农军武装起来并经过三周的军事训练回到东兰后,黄昉日担任东兰县农民自卫军第四连连长。1929年9月,黄昉日接到韦拔群要求率部攻打太平区的命令。此时此刻的黄昉日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他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军校出身的黄昉日深知这个道理。战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侦察。黄昉日是这次战斗的指挥员,按例不应该轻易冒险,但他考虑农民自卫军只受过简单训练,军事知识不多,为了掌握敌军的确切情报,保证战斗胜利,决定亲自完成侦察任务。他偷偷潜入敌人的控制区,白天藏在人家储存粮食的小木屋里,晚上出来侦察。黄昉日详细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配置和战场的情况,回来以后对症下药,制订了正确周详的作战计划。

△ 东兰农军战斗群雕。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供图)

9月16日,战斗打响。敌人200多个团丁死守在寨闸内,以为农军无法攻克。黄昉日派出早已组织好的砍寨队,在火力掩护下勇猛地砍斫寨闸。敌人见自己所依赖的屏障被农军攻破,只好趁夜逃窜。在这次战斗中,黄昉日胆大心细,赢得了上级和战友们的信任。

随后,黄昉日参加了解放东兰的战斗。他遵照命令,连夜率领农军第四连从板逢出发,翻高山、攀陡壁、越深峒,按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并不顾疲劳,亲自观察地形,制订作战方案,成功设伏,沉重打击了逃敌,使反动县长邬尘曼赤脚奔逃。百色起义后,黄昉日担任红七军第三纵队第三营营长。他率领战士东征西战,肃清各地反动武装,先后消灭了恩隆县大土豪谭典章、那地的反动营长韦锦成、百色大地主罗肇修等反动武装,在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表现出过人的指挥能力。

黄昉日良好的军事素质还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赏。1930年4月,黄昉日奉命带领两个连护送邓小平从武篆到河池同张云逸会面。队伍渡过红水河,途经隘洞、香河,进入东兰与河池交界的白区,在一条山道上突然遭遇伏击。敌人埋伏在山路两旁,居高临下,向红军猛烈射击。红军处境险恶,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情况越来越严峻。黄昉日沉着冷静地派人把邓小平及其随行人员带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隐蔽好,自己冒着枪弹跑到前方,在一棵大树后面观察敌情。他判断这是一股残敌,战斗力不强,也不会恋战,应当猛烈地反扑敌人

△ 右江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供图)

请示了邓小平后,黄昉日挑选出30多名战士组成突击队,从正面直接冲击敌人的阵地,但没有成功。黄昉日果断改变战术,与排长黄绍权各带10名战士从敌人两翼冲上去。红军战士突然在敌人侧后方很近的地方出现,黄昉日一马当先,端着刺刀勇猛地扑了过去。200余名敌人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在其后的军事会议上,邓小平高度赞扬了黄昉日的机智、沉着冷静和英勇无畏。他说:“黄昉日同志指挥有方,作战勇敢,真是一个虎将。”

△ 木瓜桥是当年红七军途经武冈的历史见证。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供图)

经过多次战斗的锻炼,黄昉日作为指挥员越发成熟。

在红七军北上攻打长安镇时,黄昉日所在的五十六团负责消灭该镇南面村子里一个团的敌人。一开始,由于情报错误,认为敌人的精锐部队“老虎营”防守村子西面,就把南面作为主攻方向。南面敌人暗堡多,火力猛,红军强攻两天也没有拿下。当时黄昉日在该团担任连长,他发现了问题,就去跟营长商量。

黄昉日说:“敌人在南面火力太过猛烈,看来集中了很多兵力和优良的武器。既然这样,那么西面很可能只是虚张声势,未必有‘老虎营’在防守。”

营长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派人去侦察一下,摸清情况。”

黄昉日主动接下任务,亲自带人深入村子西面去侦察。不出所料,那里只是挂着敌“老虎营”的牌子,兵力很少。他立即率领连队的战士,趁着黑夜朝这个方向发动猛烈攻击。

黑暗中的战斗极为复杂危险,黄昉日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尽管手臂负伤,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在他的率领下,战士们勇猛战斗,终于攻克敌人占据的村子。

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无数,不管是力战还是巧胜,黄昉日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总是主动承担重要而危险的任务。攻打武冈城的时候,他亲自率领突击队冒着敌人猛烈的火力,架起云梯爬上高高的青石城墙。梅花岭激战,为了重创敌人,黄昉日总是等敌人进到50米甚至30米以内才下令开火,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黄昉日经常带伤指挥作战,从不退缩。

战斗勇猛的他,成为一员虎将,而成为虎将的他正是在满怀革命激情的熔炉中铸练出来的。

心系群众

在战场上黄昉日勇敢坚毅,平时他却是一个活泼温和的人。刚从军校回来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时,他运用在军校学到的军事知识训练农军。当时战士们都还没有摆脱农民的习惯,很难适应军事训练的要求。黄昉日多方引导,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还教唱革命歌曲。黄昉日的嗓音不怎么清亮,经常逗得战士们笑他,他毫不在意,只要看到大家开心就好。

部队行军,他常常自己步行,自己的马匹则让给伤病员骑。当红七军辗转到湖南时,已是雪花纷飞的寒冬,红军身上穿的还是单衣短裤,甚至有些战士都没有草鞋穿,光脚在冰冻的地上行走。为此,很多战士的脚上生了冻疮,肿得像馒头一样。战士们忍受着种种痛苦艰难行军。于是,黄昉日经常给大家鼓劲,有时就站在路旁,带领大家高唱革命歌曲。

在瑶寨,黄昉日跟战友到处去给瑶胞宣传红军政策。他们走进一户人家,发现十几岁的女孩都没有衣服穿,大冷天只有烤火取暖。黄昉日难过得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心想:我们的瑶族人民生活得多么艰难啊,一定要早日完成革命,为同胞们谋取幸福!黄昉日当即就把身上的棉毯送给他们。

正是怀着对人民对战友的热爱,黄昉日才能那样不怕危险,冲锋在前。

身献革命

1931年7月,黄昉日随红七军主力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不久,他被派到中央红军学校学习。结业后,黄昉日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五团团长、第四师参谋长,1933年冬天升任第四师副师长,一步步成长为红军的重要军事干部。

△ 1931年7月13日,红七军到达中央苏区兴国县城时,受到万人大会欢迎的盛况。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供图)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三军团第四师两个团扼守大阳嶂两翼的制高点。1934年2月23日上午,该阵地遭到敌人沿泰宁到黎州的公路方向的进攻。黄昉日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士英勇抗击,敌人的几轮进攻连续被打退。后来,敌人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红军阵地顿时被敌人集中了三个师的炮火疯狂轰击。整个阵地被炮击成一片火海,大部分工事都崩塌了,人员遭到很大伤亡。

战事紧急,为了能确保整个阵地的指挥,黄昉日全然不顾敌人的猛烈炮火,在阵地两端往来奔走,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他左手捂住喷血的伤口,右手用力一挥:“同志们,坚决把敌人压下去!”话音未落,人已经倒了下去。

黄昉日一生为了革命勇于履险,最终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光荣牺牲,时年32岁。

黄昉日从跟随韦拔群搞农运到参加红军,随红七军远征到中央苏区,经历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身经百战,戎马一生。虽已成家,但无法顾及家眷,没有亲生子女,他把侄女黄玉美收作养女,视如己出。多年来,亲属们一直都想把黄昉日的遗骨接回家乡,2009年5月,黄玉美和黄昉日的几位侄儿赴福建大阳嶂寻找黄昉日的墓地。但是他的身躯、热血和灵魂已经永远与中央苏区红色的土地融为一体,永远守护着他与战友们浴血战斗过的疆场。侄儿们最后在黄昉日的墓中捧了一抔包含着他血肉之躯的灵土返回家乡。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在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三石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黄昉日的亲属将黄昉日的衣冠墓重新修缮,将从福建带来的灵土安放墓中,让他的英魂回归故里。后人作诗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革命改名称昉日,为民寓意带光明。

红心壮志开新路,满腹豪情举赤旌。

暴动东兰民祝贺,庆功百色众欢声。

南征北战歼强敌,广大黎元享太平。

(供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