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来自西部战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冰雪运动手册”请查收!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赵芝洪 赵娟妮 责任编辑:黄敏
2022-02-27 07:38:16

科学防护,让冰雪运动更安全

■赵芝洪 赵娟妮

姜 晨绘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少驻守在高原地区的部队单位,依托驻地丰富的冰雪资源,开展起丰富多彩的军营冰雪运动。但是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运动过程中如果不做好防护,可能出现危险情况。为帮助战友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冰雪运动的快乐,西部战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庞日朝准备了一份“冰雪运动手册”。

冰雪运动是强度较高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升心肺耐力,缓解心理压力。由于冰雪运动对力量、耐力、灵敏、平衡等多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加上官兵进行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时身体移动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和协调,容易摔倒和发生碰撞,造成皮肤外伤,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损伤,甚至下肢骨折。此外,战友们在摔倒时出于自我保护本能,可能会用手撑地,容易造成上肢关节扭伤、脱臼和骨折。因此,战友们进行冰雪运动时要做好防护,避免意外受伤。

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战友们进行冰雪运动前要全面评估场地状况。当冰层厚度大于等于15厘米时,才能满足成年人上冰。冰面的承载能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因此战友们千万不要到未经开发和情况不熟的河湖冰面上运动。选择适合的天气,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冰雪运动,如大风、雨雪等低能见度天气。运动前充分热身,尤其是手腕、下肢各关节及韧带,要充分活动开,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冰雪运动项目。做好身体保温工作。建议内层穿速干型内衣,能迅速将汗水排出;中间层选择具有快干、排汗、重量轻巧等特点的保暖衣物,以达到隔绝外界冷空气与保持体温的作用;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衣物,将外界天气对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失温的情况。准确评估个人能力,尽量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冰雪运动,避免做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动作。一般不建议年龄较大的老年群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高度近视的人群参加冰雪运动。

运动时正确佩戴护具。选择适合自己的护具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从而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建议战友们进行冰雪运动前佩戴好头盔、雪镜、面罩、护腕、手套、护膝、护臀和护甲等防护装备,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能避免误伤他人。运动时还要保护好眼睛。紫外线经雪地反射后更加强烈,建议战友们运动时佩戴雪镜,防止强光刺激眼部。尽量不要戴隐形眼镜。如果眼部不慎受伤,隐形眼镜可能对眼睛造成二次损伤。注意强度和持续时间。机体疲惫时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战友们进行冰雪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感到疲劳时不要继续运动,应及时休息。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摔倒,应尽量避免二次损伤。比如在身体失去重心将要摔倒时,尽最大可能用双手护住头部,前臂、上臂紧靠胸部,顺势侧倒翻滚,不要用手直接撑地。向后摔倒时身体保持紧绷,主动屈膝下蹲,降低重心,同时不要将头向后仰,避免后脑勺着地。跌倒后不要立即起身,可先试着轻轻活动疼痛部位,如无大碍再慢慢起身。如果疼痛难忍,应积极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不要随意移动,以免加重损伤。对伤处进行处理时谨记“POLICE”原则,即保护、合适的负荷、冰敷、加压包扎、抬高。

保护。保护受伤部位,防止受到二次损伤。实施急救时,应尽快将患者转移出运动场地。如果有创口,要对创口进行彻底冲洗、消毒等早期处理。如发生颈部、腰部、关节损伤,应及早保护固定。

合适的负荷。保护制动期间,可逐步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减轻患处疼痛、出血。

冰敷。及时对患处进行冰敷可以减少出血、缓解疼痛。每次冰敷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1~2小时冰敷1次,避免长时间冰敷引起冻伤。

加压包扎。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对患处进行加压包扎,可以防止患处进一步肿胀。使用加压绷带包扎伤口时,要从远心端向近心端一层层包扎,切记不要过紧。加压包扎可与冰敷同步进行。

抬高。抬高患处可以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及组织液回流,减轻受伤部位肿胀、疼痛。受伤后的48小时内,尽量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

官兵进行冰雪运动时还可能发生韧带损伤。如果损伤后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关节反复扭伤,引起关节软骨、半月板等重要结构的损害,导致关节过早老化,严重的还会发展为继发性创伤关节炎。如果摔倒后疼痛不剧烈,可先观察一段时间,一般伤后3~5天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的症状。伤后48小时内适当冷敷,使用一些止痛药物,之后进行热敷。若1周后肿胀、疼痛症状没有缓解,要及时就诊,以排除隐匿骨折、韧带撕裂和半月板损伤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