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航天技师郑邦国:平凡岗位,走出人生精彩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立超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07-29 11:33:20

郑邦国正在接续线路。

山顶山沟,城市乡镇,条条银线串连着航天人如火的青春,承载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2019年7月26日,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发射进入负四小时程序,负责维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数据传输线路的技师郑邦国,带领着他的小组同事再次踏上了巡线之路。

他们的前方,是延绵千里的险峰峻岭,他们的身后,是祖国与人民给予重望的航天发射场,所有的辛酸、汗水、荣誉与苦楚全部隐藏在不断延伸向远方的足迹之中……

常人的双脚用来走路,有些人却走出了精彩,走出了光荣与伟大。郑邦国所在的线路维护岗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数不多的,长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的群体。发射场区到各系统、各岗位有多条通信数据传输线路,日常维护需要翻越大小5座山、穿过11条河流、30几个村庄、40多条道路,每次临近发射卫星,或到一个周期,他都要踏上这条巡线路。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问及巡线工作的切身感受,郑邦国坦言:“这份工作单调、枯燥,巡线路上既有险峰峻岭,也有田坎沟渠,大部分路线通不了车,只能依靠双脚去走。”

走过山山水水,走过年年岁岁。参加工作24年,郑邦国穿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磨烂了一件又一件工作服、戴旧了一顶又一顶草帽,用烂了无数双的手套……至今,他已累计巡线18余万公里,从未出现过一次失误而影响卫星发射,并且能够熟记每条线路的走向,每个石碑标识的位置,被誉为“线路活地图”。

通信保障大多是“幕后工作”,不显山不露水。在一些人看来,线路维护无非就是挖缆沟、拉缆线,用的是铁锹、钳子,干的都是“粗活”。可事实并非如此,线缆种类多,缆芯对数多,线路连接错综复杂,分布山险沟深,如果出现故障,要及时排除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针(真)”功还真干不了“绣花”的活儿。郑邦国说,光缆接续必须有精细的眼力、灵巧的手指,做到“平、稳、快”!可是,刚学接续时,他满手的老茧连一根光纤都捏不住。

为了做到“粗中有细”,训练中他就用美工刀割掉厚厚的老茧,再拿砂纸打磨,用废旧光纤练手感、练技巧,手上不知道被光纤扎了多少回,被美工刀割了多少次。凭着这股狠劲,他终于打磨出了一双“灵巧手”“拈花指”。

一手好技艺,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去年7月,西昌特大暴雨,141线光缆被洪水冲断。当晚,郑邦国和五名同事迅速奔赴故障点,冒雨检测线路断点位置,检测完又紧接着进行线路接续。由于长时间蹲着操作,他的脚在湿透的鞋里失去了知觉,腰和胳膊也变得僵硬,但还是在咬牙坚持,从晚上10点一直忙到凌晨4点,最终顺利抢通。

在光缆通信中,中断一个系统每分钟经济损失约5000元,一根24芯的光缆全部中断,每小时经济损失约120万元。24年来,郑邦国参与线路紧急抢通200余次,从没接错一芯线缆、误测一个信号、记错一个数据,靠着敬业拼搏奉献精神,他一次次成功保障各系统数据传到指控大厅,连接到腾飞的火箭上。

近几年,为了改进通信抢修,耗时长、效率低的不足,郑邦国还与工程师们一道开展“光缆在线智能监测”项目研究,实现了自动告警和断点位置确定,极大提高了抢修效率。

利用施工作业、执行任务等时机,针对高温、潮湿等特殊条件,郑邦国还记录整理2000多组数据和100多个常见问题,探索出光缆线路故障定位、等位距离故障排除法等10多项光缆抢通技术,如今他正向“全光网模型搭建”这个更高领域发起冲锋。

24年山沟生活,24年线路维护,郑邦国的大半辈子都扎根在通信线路上。当下,习惯了跟风沙、雨雪、烈日打交道的他,励志化身为通信神经的“编织者”与“养护者”,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邦国带领巡线小队深山执行任务。

巡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