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间铁流
迷彩车队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急驰。上坡又下坡,入弯又出弯,沿途的青山绿水被远远甩在身后。
这条路,承载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这条路,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而如今,它却是新一代火箭军将士征战的新战场。
指挥车上,某团一营营长王立帅通过对讲机密切关注着车队开进情况,不时提醒官兵注意安全。
王立帅心里清楚,运输的物质特殊,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运输任务不结束,悬着的心就一刻不能放下。
导弹输血“大动脉”上的“搬运工”
摇下车窗,王立帅晃了晃有些昏昏沉沉的脑袋,冷空气瞬间涌进驾驶室,他不自觉地打了一个激灵。
任务进行到第5天了。5天来,王立帅每天穿着防护服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连一个囫囵觉都没睡过。白天,他带着车队往返数百公里执行转运任务,晚上一闭上眼,脑子里还是任务:哪里做得不到位,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官兵的身心状况怎么样?一个个场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从他头脑中放过。
这次任务,是为某新型导弹执行全流程作战检验做准备的。作为给导弹加注“血液”的分队,他们是整个任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个多月前,一营的官兵就已经着手准备了。
培训驾驶员复杂路况下的驾驶技能、锻炼转注号手特情处置能力、检修特种车辆装备、持续深入对官兵进行思想发动……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无可挑剔。
在转注一线奋战了10多年,从战士干到营长,王立帅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太熟悉这个“老伙计”的脾气了:剧毒、易燃、易爆、沸点极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在他的脸上,至今还留着一块明显的伤疤。
那是一次重要的实弹发射,王立帅在组织官兵进行转注时,突然发生液体泄漏,泵机的巨大压力把强腐蚀性液体打成水雾,瞬间将他笼罩,火辣辣的刺痛感立即蔓延开来。
在下达“停止转注”口令的同时,王立帅迅速堵住脱落在地上的软管。成功处置完险情,官兵才发现他的脸上出现烧伤。
简单消毒后,王立帅带着满脸伤疤回到指挥位置。他一边指挥号手继续转注,一边给官兵加油鼓劲:“转注就是打仗,阵地就是战场。”
车队到达发射阵地,王立帅就忙活开了:检查管路连接是否紧固、校验压力泵工作压力是否正常、查看号手自身防护是否严密……
压力泵开启,马达发出低沉而绵长的轰鸣,王立帅习惯性地检查了一下防毒面具,站在最危险的位置密切地监视着流量、液位、压力等关键参数。
将一双粗糙的手放在输送管路上,王立帅忽然有些恍惚:这些汩汩流淌的液体,仿佛是血液,从自己的体内流向傲然挺立的“大国重器”。
完成转注后,拆除管路的瞬间,浓浓的黄烟弥散开来。这种情形王立帅和他的转注兵早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这些危险的烟雾如战地黄花般绚烂夺目。

王立帅在一线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