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走进沂蒙山腹地,倾听“沂蒙新红嫂”深情讲述沂蒙精神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林琳 刘永亮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1-06-09 09:08:11

走进沂蒙山腹地,倾听“沂蒙新红嫂”深情讲述沂蒙精神——

“红色堡垒村”里的党史大课堂

■中国国防报记者 林琳 刘永亮

于爱梅为前来纪念馆参观的小学生讲述沂蒙红嫂的故事。徐兴春摄

蒙山巍巍,沂水汤汤。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沂蒙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送亲人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员,无私养育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革命的半边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拥军奉献之歌,被称为沂蒙红嫂。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村,是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家乡。抗战时期,这里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如今,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在古村民宅的基础上打造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吸引着一批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聆听那段传奇般的感人故事。

走进常山村,也就走进了红色大课堂。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这几年随着《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在该村拍摄,这里慢慢发展成为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休闲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展示红嫂精神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在纪念馆里,各个展室以文、图、照片、声像、光、雕塑和实物相结合,同时注重互动体验,设置红嫂生活体验展区,让前来学习的人们,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感受红嫂精神。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习主席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盘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手段。”临沂军分区领导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他们聘请身边的“沂蒙新红嫂”作为党史宣讲员讲述红色故事,官兵普遍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很受教育和启发。

在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中,临沂军分区组织官兵重走沂蒙人民当年支前足迹。一路上,官兵们触摸石阶上的斑斑弹痕,追忆着沂蒙人民在艰难岁月里拥军支前的历史场景。在红嫂纪念馆,讲解员于爱梅给官兵深情地讲解:“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上百万双军鞋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我还是那句话:因为我们相信党,相信解放军。”她的肺腑之言,引起在场官兵的强烈共鸣。

“我是红嫂的后人,要把前辈们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今年69岁的于爱梅是先后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8名烈士遗孤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退休以后她就当起了宣传沂蒙精神的义务讲解员,从露天讲堂到如今的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这么多年她一直坚持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学生讲述沂蒙红嫂的故事。

2016年,于爱梅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她希望通过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到传承沂蒙精神的事业中来。目前,促进会已发展了300多名会员,还在省外不少城市设立了分会。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人们可以进行拥军支前体验,听讲解、了解历史、认识工具,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烙煎饼。通过体验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前来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沂蒙老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精神。

“每到节假日,都会有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有的孩子还拿起话筒,当起了小小讲解员。”于爱梅介绍,目前,“沂蒙红嫂纪念馆”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教育基地,每年约吸引10万人次党员干部和30万人次各界群众前来学习,“红色堡垒村”里的党史大课堂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