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草根”艺术团的国防情怀


■杜成强 李东哲 姜玉坤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艺术团:首先,这个艺术团没有专业人士,就是一群文艺爱好者搭了个“草台班子”,而且平均年龄63岁,最大的已82岁。但他们将国防元素、红色元素有机融入到文艺节目,推出的《当那一天来临》等文艺节目成为“网红”,《鸿雁》等文艺节目还登上辽宁电视台,并荣获《艺术中国》辽宁赛区特别金奖。

这么“燃”的艺术团是由辽宁锦州军休三中心军休干部组成的,这些老兵以国防故事为主旋律,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一演就是3年,在社会各界引起不俗反响。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个艺术团,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下,感悟这些老兵别样的国防情怀。——编 者

一声叹息引出一个“草根”艺术团

“艺术团创建伊始并非一帆风顺,还颇费一番周折。”提及这个话题,第一批加入艺术团的军休干部李静琦打开了话匣子。

2016年初,辽宁锦州军休三中心正式成立,中心领导召集军休干部征求意见建议。会上不知是谁提起国防教育这个话题,一位年过八旬的军休干部突然一声长叹,随后给大家讲起自己亲身经历的尴尬事:一次,他应邀去一所小学作国防教育专题报告,尽管事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可作报告时还是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是学生们对国防教育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也不尽然。随后,一个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情景剧,却让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事引起三中心主任李伟的深思:国防教育的受众群各阶层、各年龄段都有,本就众口难调,仅靠传统的专题报告辅导难以引发共鸣。思前想后,李伟便萌生了组织军休干部成立艺术团的想法。

不料,这个热乎乎的想法刚一端上桌,便被泼了一盆冷水。不少人说:军休干部年岁都挺大,老胳膊老腿的,稍有不慎,磕着碰着怎么办?一听这话,李伟也有点犹豫了。可当他征求老同志意见时,没想到大家热情还挺高,都表示支持。支持归支持,可能与吹拉弹唱沾点边、又敢上台试试的军休干部,只有22人。

22人就22人吧。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艺术团正式成立了。当时,军休三中心刚成立,连办公楼都没有,更别说给艺术团找排练场地了。无奈,大家只得自己出去找场地。找来找去,最后选定在一座大桥下,挺宽敞的,还能遮阳,大家很知足。

地上支起小音箱,尽情地练唱歌、跳舞、诗朗诵……时值盛夏,在30多摄氏度高温的炙烤下,大家很快就大汗淋漓。可他们全然不顾,一练就是小半天。就这样,这些老兵天天挥汗如雨,不完成排练任务决不“收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台节目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当年年底,他们的文艺节目《红旗唱红旗》,不仅登上辽宁电视台的《百姓春晚》,还获得集体组织奖和优秀节目奖。随后,不少热心国防教育事业,但文艺“零基础”的军休干部也参与进来。他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吹拉弹唱渐渐有模有样。

3年时间,22人变成了109人,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艺术团还有了练歌室、练舞室、化妆室、创作室,乐器更是一应俱全,可谓是“鸟枪换炮”。

让每一部作品都富有生命力

2018年7月初,艺术团的成员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见学,他们边参观边认真记录。“我们从这里汲取精神营养,激发创作灵感。”艺术团副团长魏恒星说,大家已多次来这里参观,每一次参观过后,舞台上的国防故事就会鲜活生动几分。

之后便是马不停蹄地创作。诗朗诵《忆辽沈锦州》、情景剧《浴血配水池》、男女声对唱《辽沈英雄》等一批文艺节目搬上了庆“八一”舞台。锦州文联主席王桂荣这样评价:这个“草根”艺术团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有专业水准。

“我创作的《浴血配水池》,虽然只有826个字,却7易其稿。”说起创作经历,军休干部薛京国感慨不已,他为了让那段历史故事能活生生地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力求每个细节都精准生动。

艺术团团长、军休干部郭凯珠介绍说,让每个节目都成为精品,是他们成立艺术团之初就给大家立下的不成文规矩。这样一来,不论创作还是表演,都要付出更多努力。

魏恒星曾和李伟联手创作歌曲《三中心之歌》。俩人耗时半年写了几稿,都觉得不够精彩,一次次地推倒重来,最后终于达到“唱起来顺口、富有强烈感情,又极具深刻内涵”的要求。在今年“庆国庆迎重阳”晚会上,这首歌被确定为压轴戏,60名艺术团成员和中心干部员工同台联唱,也许是因为唱出了心声、唱出了感情,整个演出现场出现了“台上含泪唱歌,台下含泪听歌”的动人场面。

刚刚退休的锦州军分区原政委车伟凡主动请缨,独立完成《忆辽沈锦州》的诗词创作和朗诵。在和大家交流体会时,车伟凡说:“我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倾注了太多情感,根本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掉眼泪,好几次都写不下去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推出的作品才会让观众感觉有血、有肉、有魂。”曾参加十多个节目创作和表演的军休干部赵洪超如是说。

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种”

艺术团的好多成员都知道,团长郭凯珠患有眼病。一次,为了赶排节目,他一直拖着没去医院,结果因跳舞震动,造成视网膜脱落,险些左眼失明。

这样的故事在艺术团还有不少。像军休干部赵洪超,排练节目时身上起了红疹,他一边抹药一边排练,结果因排练强度大、出汗多,身上的红疹迅速扩散,连成一片一片的,衣服一蹭,钻心地疼。即使这样,他还是咬牙坚持,直至完成了4个文艺节目的演出;67岁的刘万仁,当年为救战友,左手被手榴弹炸掉,落下残疾,可每次排练节目都抢着上,参加了几十个文艺节目的演出;已是82岁高龄的马野,身体本来就不好,家人劝他多休息,可他却趁家里没人时偷偷进行创作,完成一个诗朗诵。这个诗朗诵成为艺术团经典节目,大家清楚,这位连上下楼都气喘吁吁的老同志,为了创作和演好这个节目,是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榜样就是导向。见军休干部如此热心国防教育宣传工作,不少军休干部的家属、孩子也受到感染和熏陶,主动加入成为“编外”演员。军休中心从主任、副主任到普通工作人员几乎都成了“编外”演员,每场演出都有三五个中心工作人员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康乐部部长王丹,在帮助艺术团协调物资保障之余,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一起策划、排练节目,为大家修改歌词、谱曲、串台词,还自告奋勇担当节目主持人;中心工作人员苑佳艺不仅自己上台演出,还把正上小学的儿子也动员来表演节目。

“进行国防文艺演出,一方面要传播好国防知识、讲好国防故事,另一方面我们要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种’,最后形成燎原之势,让人人心中有国防、爱国防。”李伟说,这些老兵演绎国防故事的同时,感染带动了身边一批人加入到演出队伍中来,用自身行动让国防教育这把火越烧越旺。

军休三中心艺术团副团长魏恒星

登上舞台让我找回初心

万万没想到,原本不会跳舞也不会唱歌的我,这些年跟随艺术团在锦州“万人广场”、工人文化宫、京剧院等地演出演绎国防故事,竟也体会到了明星的感觉。

从正团职岗位退休后,我一直“宅”在家里,时间一长,整日焦虑、烦躁,以至于后来都有点抑郁了。那段时间,别提心里有多难受。

就在这个当口,锦州军休三中心成立了艺术团,大家知道我掌握的国防故事线索多,又善于组织协调,文字功底还好,就拉我入团,还推荐我当了艺术团副团长。

可真正走上舞台,却是被赶鸭子上架。一次,一位演员突然生病,大家让我顶班,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我可没什么文艺细胞,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专业老师闻讯后手把手地帮带指点,从怎么发声到如何用气,我一点一点学起,不仅找到了乐趣,还学上了瘾,再后来竟也能像模像样地上台表演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每次面对台下被国防故事感动的观众,我总是热血沸腾,这也激励我一场接一场地演下去。随着时间推移,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发现,心里不再那么憋闷烦恼了,心情舒畅多了,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好。

整个艺术团的人都深有感触,一方面,我们是通过文艺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国防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励教育了我们这些军队离退休干部,让大家释放、调节情绪,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既缓解了“退休焦虑症”,又找到了“兵之初”的感觉,真是实现了“双赢”。所以,我们大家都表示,只要能动弹,就坚持上台演出,活到老演到老。

锦州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杨楠

为这样的国防教育“点赞”

一个偶然机会,我观看了军休三中心艺术团的汇报演出。

当幕布拉开,音乐响起,节目渐入高潮,我深深被那感情真挚、含义准确、节奏流畅、故事完整的表演所震撼。此时,台上台下形成共鸣,随着演员情绪的递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时而大笑出声,时而泪流满面,掌声持续不断。

用艺术形式演绎国防故事,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国防教育方式。这个艺术团把英雄典型和经典战例搬上舞台,宣传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平凡人在工作岗位默默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进事迹,使国防教育更形象、更直观。这既能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又潜移默化地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提升了全民国防素质,为社会形成支持国防、热爱国防的浓厚氛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艺术团推出的众多“国防故事”,经省市广播、电视台及互联网等媒体的转播、转载,被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所熟知,这有力增强国防教育的普及性,扩大了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锦州广泛倡导、推广他们的这一做法。如今不少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等纷纷效仿,把演绎国防故事列入方案、纳入规划,推出各具特色的系列国防故事,吸引大批群众观看,甚至参与进来。这些活动,丰富了全市的国防教育形式,促进全市国防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这里,我为这样形象生动的国防教育“点赞”,为这些可爱的老兵“点赞”。

情景剧《浴血配水池》台词欣赏

女:辽沈战役中能否攻克锦州,实现毛主席“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成为辽沈战役决战决胜的关键。

男:三纵作为主攻部队,如旋风,似雷鸣,一路血战,势如破竹,攻至锦州城北。

女:被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称为命根子的配水池,是扼控锦州北大门的门栓,历经多年苦心经营,战壕纵横相连,被守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屏障,高墙上写有“配水池就是第二个凡尔登”的狂言,叫嚣着“守配水池的兵就是铁打的汉”。

男:7师20团1营营长赵兴元和他的战友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固若金汤的据点,喊出了震撼大地的最强音——“你们是铁打的汉,我们就是打铁的人,一锤子下去,你们就是块铁疙瘩,我们也要把你们砸扁。”

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

图②:情景剧《浴血配水池》

图③:演出前再松松筋骨

图④:圆满完成演出任务

图⑤:排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