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当年曾在边境作战中荣立一等功的退役军人于建军,返乡安置后曾两次下岗,他打过零工、摆过地摊,但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

一日戎装 终生为兵


■本报记者 佟欣雨 戴丹华

1月18日,记者慕名来到河南省浚县退役军人于建军家,探望这位参战老兵。

来之前,记者听说了他的英雄故事:40年前,于建军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他歼敌2人,缴枪3支,炸毁火力点1个,荣立一等功并火线入党。记者想,这样一位战斗英雄,会不会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不怒自威?

来到于建军家门口,谜底就揭开了。只见他个头不高,圆圆的脸,见人便憨厚地笑,与想象中的英雄模样不同。然而,再看他身上穿着的迷彩服,上衣拉链拉到头,每一粒纽扣都扣好,站如松、坐如钟,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确是一名老兵。

走进于建军家中,墙上赫然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一日戎装,终生为兵”8个大字。左边挂着一张黑白照片,于建军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他当年作为英模报告团成员在各单位作报告时拍摄的。照片中的他,胸前戴着一等功勋章,意气风发。

记者采访时,于建军拿出一个内装一等功勋章的深红色盒子放在桌上,便开始讲述他的战斗故事和退役后的经历。他讲一会儿,就以敬畏的眼神瞅一眼那个勋章盒,似乎那个勋章盒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在监督他讲述的人。

于建军说,走下战场,他就被选送到师教导大队参加培训。在当时,进了培训班就意味着提干。可结业时恰逢部队启动提干制度改革,新的政策规定“士兵提干必须经过院校培训”。第二年,部队决定保送于建军上军校,可是保送材料还没送走,部队又接到了整编命令。1982年1月,于建军所在部队撤编,他服从组织安排,退役回乡。挥泪脱下军装时,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座右铭:“一日戎装,终生为兵!”

回到家乡,县里安排于建军到果品加工厂工作。当时,这家工厂效益不错,谁知几年后效益滑坡了。1988年,工厂停产,于建军下岗。

有人对于建军说:“你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功臣,去找找县领导,肯定能重新安排工作。”

“我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于建军摇头说,“下岗不算个事。战场上死都不怕,现在还怕没工作!”于是,他在当地的石料场找了一份零工。

搬运石头的活干了一年多后,果品加工厂因新建了两个冷库又开始部分运转了。当时,下岗工人较多,厂里考虑于建军是功臣老兵,便优先安排他上岗。然而,到了1991年,冷库又因效益问题而关闭,于建军又一次下岗。

为了养家糊口,于建军下岗后曾摆地摊卖水果,也曾回到农村养猪种地,但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没向组织伸手。他对记者说:“当年在战场上,有的战友冲锋时被子弹打中英勇牺牲,有的战友前出侦察时踩上地雷炸飞双腿,我健健康康回来,能用双手养活一家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就这样,他和父老乡亲一样平凡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2003年,一家媒体报道了于建军的事迹和生活状况。县领导得知情况后,安排他到县科技协会从事勤务工作。从此,于建军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且生活压力也缓解了,他以勤奋工作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

2015年,浚县军地领导考虑,于建军是打过仗、立过战功的英雄,应该在人民武装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决定调他到县人武部工作。于建军得知消息后,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怎么也没想到,年过半百,还能再穿戎装。

走上武装工作岗位,于建军更是不知疲倦地干工作,民兵训练、学生军训,他当教练员;征兵宣传、国防教育,他当宣讲员;拥军优属,他当联络员;涉军维权,他当协调员。只要插得上手的事,他就努力去做。

记者采访时,于建军的手机响了一声。他拿起一看,对记者说:“是我女儿发来的信息。”

2018年9月,于建军的女儿于海歌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英烈子女班就读。记者采访这天,她又一次被评为标兵,开心地给父亲发信息报喜。

于建军对记者说,感谢国家好政策,让他女儿上军校,延续他的戎装梦。

记者问:“女儿适应军校生活吗?”

“还行!当上副班长了。”于建军说,前几天,他妻子从微信上得知女儿训练时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心疼不已。他对妻子说:“这算什么?哪有军人身上没有伤的!”

于建军告诉记者,他陪女儿去军校报到那天,看到女儿的同班同学大多是烈士子女,送子女报到的大多是母亲,没见父亲。临别时,于建军对女儿说:“他们的父亲和你父亲一样上了战场,但幸运的是你的父亲还活着,所以你要倍加珍惜,尽快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军人。”

春节来临,女儿即将放寒假。于建军说,他已通知女儿把迷彩服带回家,春节期间他组织民兵巡逻时,让女儿也参加执勤。

上图:于建军(左一)与记者佟欣雨(右二)、戴丹华(右一)合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