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131”部长的扶贫路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董高


■田国松 本报记者 何武涛

盛夏的鄂西南,满目苍翠。汽车在绵延的盘山公路上颠簸,放眼望去,除了青山还是青山。从湖北恩施市人武部到天落水村,498道弯,对常人是一种煎熬,对湖北省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长董高却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几个月前,他远赴甘肃酒泉军分区任职副司令员。离开家乡时,董高把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山路重走一遍。13年扶贫路,13年家乡情,董高的扶贫往事总是和“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 路

董高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东家一碗苞米饭、西家一件布衣裳,才勉强度日;左邻右舍,你五块、我十块,凑出学费,他才读上了书。

1993年,董高应征入伍。那时他的想法就是走出大山,干出一番事业,回来报答乡亲。他在部队当兵、考学、提干,职务越来越高,报恩的情结也愈发浓烈。

2003年,董高从部队交流回恩施军分区。自2007年以来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驻村扶贫,但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2017年,时任恩施市人武部部长董高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对口扶贫村,从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塘乡换到当时条件更差、位置更偏、任务更重的红土乡。

董高的“自讨苦吃”,很多人不理解。可他心里清楚,“小时候,乡亲们没嫌弃我家穷,从牙缝里挤出钱供我上学,现在我又咋个能嫌弃他们!”

初回家乡,董高想起了儿时院坝上的屋场会,他决定以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摸清“穷”况。一位乡干部给他提了个醒:“面对面恐怕不行,过去村里开会,有人当场掀桌子。”

“向贫穷宣战,怕和躲不是个办法。你得让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才能解决问题。”董高将第一次屋场会选在干群矛盾最突出的天落水村铁厂坝组召开。“一不能骂人,二不能动手,三要有话敞开说。”开会前,董高“约法三章”。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董高一笔笔记在本子上。

一次次屋场交心、一次次围炉夜话,一次次郑重承诺,村民的心焐热了!但董高却高兴不起来。全乡有贫困人口5766人,人年均收入不到3500元。比贫穷更让人揪心的,是村民观念陈旧,脱贫信心不足。

“要让村民摆脱眼前的大山,首先要走出心里的大山。”董高决定,扶贫先扶志,抓住每次屋场会机会,讲大山之外的脱贫励志故事,告诉村民“党的政策不养懒汉”的道理,改变从此开始。

谁也没想到,曾经一蹶不振的张岸锋还能东山再起。那年,自幼残疾的张岸锋生意失败,生活陷入困境,一度破罐子破摔,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董高主动找上门来,像大哥一样关心开导他,帮他联系无息贷款,请来专家指导他搞石蛙养殖。现如今,张岸锋不但自己年收入达20多万元,还通过股权分红为12个贫困家庭带来收益。

修 路

在红土乡采访,当地村民见到扶贫干部,总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有的还拉到家里喝口茶。与之前干群矛盾突出截然不同,老百姓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感从何而来?

董高略加思索地答道:“改变源自承诺。”脱贫攻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干部开空头支票,最后挫伤的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怎么让百姓看到希望,建立信心,董高首先选择了修路。

那一年,时任恩施军分区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董高前往燕儿坡村扶贫。因为路不好,当地农产品运不出去,村民卖猪,猪价还抵不上雇人抬猪下山的工钱。修路,成了祖祖辈辈的梦想。山里的乡亲们,也曾为打通这条路苦战3年无功而返。

2008年,董高协调各方刚把路打通,就被一场洪水冲毁。村民怕给部队添麻烦,没把这事告诉董高。谁料第二天,董高主动找上门来:“路不通,我绝不放弃。”

很快,路再次被修通,这一次不仅通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更通到了乡亲们的心坎里。9年后,董高回到红土乡扶贫。修路再次成为叩开老百姓致富大门的头等大事。

董家河,红土乡和新塘乡的分界河,两地村民往来靠一座简易木桥。河水一涨,乡亲们只能涉水而行。多年来,累计有20多人因涉水过河不幸溺亡……对修桥,群众期望很高。

申报项目、查看选址、协调资金,他马不停蹄全力推进。2018年8月,大桥正式破土动工。

可没多久,这项民心工程因占用邻乡道路施工受阻,董高与对方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和解。不到一年,一座新桥横跨董家河两岸,与乡亲们期盼多年的致富路连在了一起。

探 路

1988年,年仅14岁的董高,记住了一个名叫“131”的代号。30多年前,恩施军分区发起了“一个专武干部带三个民兵帮助一个特困户脱贫”的“131”扶贫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将党的富民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新时代,如何让“131”扶贫模式继续发扬光大?经考察论证,董高探索出“1个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扶贫队,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的新“131”扶贫模式,将帮扶对象由单个特困户拓展为整个贫困村、帮扶力量由人武部孤军奋战调整为军地“联合作战”,“131”开始释放新活力。

天落水村海拔高,过去村民吃水只能“望天落水”,碰上旱季,下山挑水,来回一趟就得两三个小时。靠天吃水,成了天落水村的由来。老人说,这是天落水村的命。

但董高不信命,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山林,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充沛安全的泉眼。没有资金,他协调筹措资金建水厂、铺管道。当一汪甘甜清冽的自来水通到村民家里,靠天吃水的他们开始相信,这个部长不忽悠,说话真算数。

云雾缭绕、山色如黛,吊脚楼依山傍水、古朴雅致,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仿佛人间仙境。

这不是网红旅游地,而是深度贫困的武陵山区——天落水村马弓坝组。“不能守着金山喝稀饭,马弓坝组可以搞旅游开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董高带着“131”扶贫模式开启探寻之路。

要开发,先保护,他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300万元,启动马弓坝古村落保护项目,使曾经的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地。

董高探索的新“131”扶贫模式在全州推广,先后帮助15个重点贫困村的4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因扶贫成效突出,2019年董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