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顺天时而制征讨

北周灭北齐与临汾战役


■姚 君

率先攻下临汾的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

原 典

《百战奇略》天战篇原文为: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非孤虚向背也。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贞观政要·畋猎第三十八》)曰:“顺天时而制征讨。”

天战篇认为,大凡要出动军队,讨伐罪恶的君主,抚慰受难的民众,必须选在天时条件对我有利的时机,而不应依靠占卜。若敌国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军队骄横,百姓饥困,贤臣遭贬,滥杀无辜,干旱蝗灾,冰雹水涝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我军乘机出兵进攻,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古代兵法所说:“顺应天时而出兵攻战,战无不胜。”

战 例

隆化元年(公元576年),北齐后主高纬提拔重用一批谄媚之徒,他们拉帮结派,卖官鬻爵,构陷冤狱,残害人民。许多正直的亲王大臣,无罪而遭到迫害。同时国内旱涝蝗灾、土匪强盗频繁出现。在北齐衰弱之象逐渐显露之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东征,一举灭亡北齐。

1947年12月,山西运城解放后,临汾成为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最后一座孤城。当时,临汾守敌总指挥为阎锡山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总指挥梁培璜。为死守临汾,梁培璜发布“奉命进攻不进者杀;奉命赴援不进者杀;未奉命令放弃阵地者杀;邻阵被攻有力不援者杀”等“八杀”命令。国民党军还大肆搜捕城内青壮年,以补充兵员。为解放临汾,拯救临汾群众于水火之中,1948年3月至5月,晋冀鲁豫军区在徐向前指挥下发起临汾战役,持续72天,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此役拔除了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最后据点,使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力支援了西北和中原战场作战。

计谋分析

把握战略时机。天战取“天时”之义,阐述如何选择发动战争的战略时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从本原来讲,是物质的运动在军事领域的特殊表现,战争指导者要驾驭战争并获取胜利,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指导战争。实践经验表明,在实施战争的客观条件已具备的前提下,战略进攻时机选择是否恰当有利,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必须承认,一个政治昌明、人心安定、经济繁荣的国家一般是难以打败的,任何对手都不敢轻易出手,而一旦国家纲纪松弛,恶人当道,百姓遭殃,更兼灾害频发,“昏惨惨似灯将尽”,此时出击往往无有不胜。从这个角度讲,天战也可理解为一种乘虚而入的战术。其实,乘虚而入也好,乘人之危也罢,当敌内部大乱或内忧外患之时,我们不失时机予以攻击,便可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这就是顺应天时。北齐后主高纬执政后期,昏庸腐败,民怨沸腾。周武帝灭北齐就如同壮士推倒本已严重倾斜的柱子,所需力量并不大。

了解人心向背。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军队作战既依靠纪律命令,也系于人心。天战列举的种种出兵良机,都是表象,其背后折射出的必败缘由,实际上是人心不齐、军心不整、士气不振。所谓失道者寡助,当敌方统帅出现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等主观失道行为时,自然会失去部属和民众的支持。人心不齐,则战斗力必然下降。“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在彼衰我盛时适时出击,就能全面瓦解敌人,达成战略目标。因此,天战的实质是“待敌自败,而后乘之”。可见,人心齐整是天战胜利的保证,对敌方应攻心夺气,从气势上对其进行全面摧毁。临汾战役中,晋南、晋西南以及太岳、太行区的民兵和群众踊跃支前,积极参战,抬担架、送伤员,运输炸药、粮食和物资,仅门板就筹集了26万块之多。“得道者多助”,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我军取得临汾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

注重举一反三。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仅要善于用计,还应善于识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天战是一种讲究斗争时机的谋略,其本身并无对错,关键是看谁用,用于谁,为什么而用。运用天战原理,一方面应在对敌斗争中做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达成我方目的。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敌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甚至他们之间有些矛盾是尖锐对立的。“这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痒又痛的矛盾。但是这点争斗,这个缺口,这种矛盾,对于革命的人民却是有用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只要我们善于侦察、分析、判断,总会发现敌矛盾之“天机”,使之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为不给敌人创造“天时”,我们需保持内部团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即便内部有矛盾,也应暂且搁置,而把攘外作为首要任务,并保持人心齐、士气盛、战力强的备战状态,不给敌可乘之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