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幸福花开玉麦山谷


■孙 梁 张照杰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涛

写在前面

哈达飞舞,掌声如潮。7月9日,西藏隆子县玉麦山谷笑语欢歌,军民齐聚一堂,欢迎“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回家。金灿灿的“七一勋章”映照雪山,格外耀眼。

建党百年之际,卓嘎获得党内最高荣誉,既是党对桑杰曲巴一家三口几十年如一日放牧戍边的褒奖,也是玉麦军民同心联创共建结出的甘果。

3644平方公里的玉麦,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藏南大地,这里距离祖国心脏很远,距离祖国主权却很近。

2017年10月28日,习主席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励西藏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2020年年初以来,以“共学党的理论、共建基层组织、共促民生改善、共树文明新风、共守神圣国土”为内容的军地基层党组织“五共五固”活动在玉麦火热展开。新时代的玉麦人主动作为、接续奋斗,描绘出军地扎根奉献、共谋发展、同心守土卫国的生动画卷。

扎根玉麦,五星红旗高扬红色村落

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山谷,山水相连,景美如画。家家户户房顶都飘扬着一抹鲜艳的红,那是五星红旗,那是所有玉麦人心中的火焰。

初夏的玉麦,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冰雪消融,通往玉麦的公路犹如一条丝带,盘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满载观光者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

然而,历史上的玉麦,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是苦寒之地。很多人不堪忍受玉麦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苦,陆续迁出,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一家却一直坚守在这里。后来,桑杰曲巴的妻子病故于外出寻医的马背上,小女儿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3人。生活艰苦,守家不易,桑杰曲巴却从未动过“向后转”的念头。

“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土地才能守得住。”桑杰曲巴常常面对雪山喃喃自语,姐妹俩耳濡目染,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间。

“我们3人一起升起了玉麦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卓嘎清晰记得,那天,阿爸桑杰曲巴从山外带回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姐妹俩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兴奋不已,天黑了也不肯上床睡觉,围聚在阿爸身边。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桑杰曲巴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桑杰曲巴告诉卓嘎、央宗姐妹俩:“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像这样的国旗,桑杰曲巴一共缝制了4面。在此后的放牧戍边岁月里,一家三口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桑杰曲巴一家的坚守,换来了玉麦的大变样。1999年,玉麦人口突破20人,2009年突破30人。进入新时代,玉麦乡硬件软件都有所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进玉麦。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强盗闯进玉麦,威胁着要屠杀牲畜。豺狼来了有猎枪。那年,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一支戍边小分队闻令而动,翻山越岭进驻玉麦,从此扎下根。那天,乡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捧洁白的哈达,像对待亲人一样迎接金珠玛米。

玉麦山环玉麦水,玉麦水绕玉麦山。一茬茬官兵与玉麦乡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生死与共。今年4月,藏族群众白玛驾驶装载机在山间修路,突遇塌方,连人带车坠入悬崖。危急时刻,驻军官兵闻讯而动,在高山峡谷展开生死救援。大家揽绳而下,在悬崖峭壁间找到伤痕累累的白玛,合力将其救起并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抢救,白玛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玉麦山谷中,党旗与国旗交相辉映,乡民与官兵鱼水情深。

建设玉麦,幸福歌声回荡雪山峡谷

越野车沿着新铺设的柏油路,顺着日拉山蜿蜒而下,玉麦新貌宛如世外桃源,不禁让人啧啧赞叹。

忆苦思甜,卓嘎、央宗最有发言权。玉麦自然环境恶劣,以前每一粒粮食都需要从山外运进。每一次,父亲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如同探险家一般,花上十几天的时间,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攀爬冰塔林立的悬崖峭壁,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蚂蚁搬家似的将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

海拔5200米的日拉山,玉麦人对它是爱恨交织。漫山遍野的牦牛膘肥体健,还有遍地的贝母、三七、丹参等名贵中药材,怎叫人不喜爱?但高耸入云的雪山,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塌方、泥石流,让不少山外人望而却步,路边每隔一公里的警示牌刺激着驾驶员的神经:危险路段,谨慎驾驶!严重的时候,在这条山路上一周内就发生2起灾难:一次是雪崩,重伤1人亡1人;一次是车辆坠崖,亡2人。

要想富,先修路。2001年,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好了。说是公路,不过是在岩壁间凿出的“之”字形简易路,远远望去像一条朽带,风吹欲断。近年来,玉麦天路不断升级改造,石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有数据为证,过去玉麦官兵到团部行程超过5个小时,现在只需一半时间。

“阿爸,今天的玉麦如您所愿。”闲暇时,卓嘎喜欢坐在玉麦河边的石头上,听河水叮咚,看雾锁群山,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如今玉麦建成西藏自治区“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卓嘎原来住的简陋屋子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轻钢龙骨结构的藏式别墅。

2019年4月,47户“山外人”搬迁到玉麦,部分新玉麦人由于缺少耕地、牲畜,经济相对困难。驻军官兵了解情况后,考虑到玉麦是旅游胜地,流动人员多,住宿需求量大,建议发动村民们开办“家庭旅馆”。

很快,山南军分区和所属边防团筹措资金,首先为扎西罗布、洛桑罗布、米玛多吉等5户困难群众购买家具家电,筹建“家庭旅馆”。没多久,“餐饮+住宿”模式的休闲旅游在玉麦山谷火了起来。“金珠玛米,托且且!(藏语:感谢解放军)”扎西罗布高兴地说,家庭旅馆让他每天有300多元的纯收入。

玉麦大雪封山期长,蔬菜供应困难。部队和乡政府共同打造了4个1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确定为“党建促产业发展军地共建示范点”,由部队党员骨干为百姓传授种植技术,并包产到户。4名玉麦乡民应聘为温室管理员,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没有共产党,哪来玉麦今天的幸福生活。”卓嘎、央宗时常告诫自己的子女,“日子好了,更要听党话跟党走,守好玉麦的一草一木。”

在卓嘎新家的右边,“桑杰曲巴旧居”格外醒目,去年翻新整修以来,接待游客40余批次。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担任旧居讲解员,作为玉麦戍边的新一代,他立志要把桑杰曲巴、卓嘎、央宗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玉麦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毕业后放弃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回乡加入巡边队伍。卓嘎的大女儿巴桑卓嘎2019年大学毕业后,也同样回到玉麦,成为乡村振兴专干。更让卓嘎欣喜的是,去年9月,适龄青年尼玛扎西和次仁旦巴,披红戴花走出山谷踏上军旅征程,成为玉麦历史上首批应征入伍青年。

新生代戍边力量逐渐成长壮大,这是玉麦人共同的期许。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玉麦军民有信心,他们会让幸福歌声在山谷一直回荡。

戍守玉麦,军民一家筑牢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重温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字一句,都让玉麦军民热血沸腾。富了玉麦,固了边防。玉麦变化翻天覆地,军民守土固边的信念更加坚定。

守土固边首先要建强一线党组织。几年前,乡里与驻军部队遴选党员骨干,建立军地编外“临时党支部”“联合党小组”,由乡党委书记兼任哨点“党建顾问”,组建军地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建一线堡垒,有助于信息共享、定期商会、联合巡逻机制的实现。”对此,某边防连指导员张锦源颇有感触。那年,时任乡党委书记达娃率玉麦巡边小分队携带定位测量仪和计步器,经过5天的长途跋涉,带回一大批点位信息。张锦源如获至宝,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完善了巡逻计划。

“人人是卫士、户户是哨所、全乡是堡垒、放牧是巡边、生产是执勤。”在玉麦,这句顺口溜口口相传。“共产党派来金珠玛米,我们守土护家的底气更足了。”玉麦乡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781高地是玉麦官兵的一个巡逻点位。2781高地,顾名思义,海拔高度是2781米,乍一看,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这个海拔高度远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征服这条巡逻路,并非易事。鹰嘴崖,因形似鹰嘴而得名,是这条巡逻路上一块难啃的骨头,约10层楼高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官兵巡逻时需要借助攀登绳直上直下,最窄处仅容得下一只脚。

去年的一次巡逻中,上等兵钟炜波攀行鹰嘴崖至一半时,脚底打滑,巨大的惯性带着他的身体像荡秋千一般向幽谷甩去,危急时刻,他死死抓住攀登绳,下意识地将左脚卡进石缝,才得以脱险。

巡逻路孤独而危险,像钟炜波经历的这种事还有很多。但是一代代玉麦官兵毫无怨言,不曾退缩,用生命与青春守护着这条与国土安全息息相关的路。

前不久,在玉麦乡组织的“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活动中,军民一道忆苦思甜,吃糌粑、住山洞、蹚冰河、攀绝壁……战士柯明富亲身体验后,激动不已,“过去的戍边条件那么艰苦,老一代玉麦戍边人都没有动过‘向后转’的念头,现在条件改善了,我们更应该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

军民共守边,藏汉一家亲。用忠诚丈量祖国的主权,玉麦军民的脚步必将更加坚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