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友代表——
聚焦备战打仗提升拥军质效
■林文贵 本报特约记者 迟玉光
“从依法保障优先出行,到军属优待医疗,再到拥军酒店等特色优待项目落地,一系列惠军举措接连出台,官兵越来越具体实在地感受到全社会的尊崇与关爱。”细数近年来的拥军变化,全国人大代表、空军某旅保障部部长朱正友有感而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人依法优先就是国防优先、国家安全优先、人民利益优先。军人依法优先的社会共识逐渐强化,体现了全社会对军人职责使命的认同和尊崇,让人民子弟兵冲锋的步伐更加坚定。朱正友代表介绍,仅去年,他所在部队驻地就妥善解决了该旅16名干部子女的入学转学问题,将4名军属列入省直、市直随军家属安置计划。
近年来,官兵涉法问题逐年增多,维护军人合法权益越来越紧迫。去年底,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携手杭州军事法院紧锣密鼓推动拥军法庭建设,为涉法官兵提供法律服务。回想那一幕,朱正友代表说:“心头暖暖的,再次切身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真情关爱。”
涉军维权紧贴官兵期盼,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动为部队帮困解难的做法,受到部队官兵一致好评。朱正友代表认为,拥军工作不仅体现在为军属安置、子女入学提供便利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支持部队战斗力建设,尤其是当战场需求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坚定地站在全局高度为军事斗争准备开“绿灯”。
如何聚焦备战打仗提升拥军质效?朱正友代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凝聚共识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坚持遵循军地教育互相渗透的原则,通过畅通军地互访渠道,细化完善全民国防教育日、军营开放日、中小学过“军事日”等具体办法,着力深化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双拥传统教育。二是瞄准打赢打造拥军“新样板”。通过组织召开军地共建联席会议等方式,探讨研究备战打仗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创新推出个性化、便捷化、科技化的服务,在“送科技”“送专长”“送绝活”中立起“打仗所需、演训所缺、官兵所盼”的鲜明导向,实现双拥工作由零散低效型向规模高效型转变。三是完善制度法规依法推进。建立健全平时服务保障、战时拥军支前的军地协调机制,抓好现行法规立改废释,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优化双拥工作政策,创建双拥工作考评“杠杆”,建立完善高层推动、区域协调、需求双向提报等工作运行模式。
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
深化双拥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葛乐晨 王文德
“正是双拥工作在乡村振兴上持续用力,续写了边疆稳定发展、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新时代篇章。”全国人大代表、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通信站综合技术通信室助理工程师米合伦沙·阿不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米合伦沙·阿不都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空军“蓝天春蕾计划”资助下,从一名辍学学生成长为空军军官。入伍后,她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扎根基层、勤奋工作,义务开办汉语培训班,给村里孩子当家教,主动担任村里的扫盲员,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和部队。
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介绍,近年来,她所在基地紧贴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主动作为,以“党建+扶贫”模式为抓手,以双拥共建为平台,与驻地党委政府共谋脱贫之策,先后帮挂钩的3个定点帮扶村脱贫摘帽,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卡哈尔·尼扎木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木沙江·麦麦提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所属某指挥所还被驻地党委表彰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作为脱贫政策的受益者、参与者、推广者,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对家乡变化的感受最为真切。“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让农作物产量翻了一番,在‘蓝天夜校’里学到新技术的年轻人走出了大山,破旧的小乡村焕发新的生机。”谈到今后双拥工作的重点,她认为,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在产业帮扶、教育帮扶、联防联控上用功着力。
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谈到,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帮扶手段也应因地制宜。要根据帮扶村资源和特色,建设农产品培育、家禽养殖基地,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农产品进军营”活动,合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帮助搭建电商产销平台。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业、手工业同步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建议,教育帮扶在捐资助学、开办夜校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利用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日等时机邀请驻地中小学生进军营参观,了解党史军史,树立崇尚英雄、崇尚荣誉的价值导向。
“不少部队都驻扎在乡村边上,子弟兵和老百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认为,这是联防联控、稳边固边工作的良好基础。要持续深化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共同巡边、维稳演练等工作,有效筑牢安全防线。
许继伟代表——
对接未来战场构建支前体系
■鲁弋戈 本报记者 周海良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开展拥军支前工作,必须聚焦备战打仗,对接未来战场,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打赢的精准度、贡献率。”提及拥军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侃侃而谈。
进入新时代,如何赓续党管武装优良传统,服务保障部队练兵备战?这是许继伟代表一直在思考与实践的拥军课题。他深切感到,伴随着改革强军的步伐,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扛起政治责任、聚焦强军目标,自觉服务保障部队练兵备战,特别是要在探索拥军支前体系化、机制化上多使实劲、多出实招、多见实效。
“滁州是革命老区,驻军部队多、演训多,支持部队备战打仗一直是滁州人民的光荣传承,也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许继伟代表继续介绍,近年来,军地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双拥促双赢,双赢保打赢”“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理念,紧紧围绕“部队缺什么、打仗要什么、支前就做什么”,着眼部队练兵所急、备战打仗所需,探索建立了支前保障军地联席制度,健全完善了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优先保证训练用地,优先修建国防道路,优先完善战备、医疗等配套设施,引导优质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装备技术升级,积极协调解决好部队官兵“急难愁盼”,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支持服务保障练兵备战,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去年,该市成立多支拥军支前队伍,设立多个民兵拥军支前保障点,保障过境部队300余批次,支持数十万官兵完成演训任务。
“拥军支前对接战场,更要延伸战线,往深里走、往实里做。”许继伟代表结合工作体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抓好“一把手”工程。坚持市委统筹拥军支前工作,书记亲自担任拥军支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个专业组,形成一把手抓统筹、各部门抓协调的拥军支前工作体系。二是抓好“一盘棋”作业。各级拥军支前办公室、专项联络组加强全盘统筹,围绕部队演训食宿供给、道路修缮、安全管控、应急救护等工作内容,健全需求提报、精准处置、过程控制等工作机制,做到军地“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打仗“一股劲”。三是抓好“一揽子”服务。主动对接部队练兵备战需求,通过常委议军会、现场办公会、军地会商会等形式,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效能。
宋善玉代表——
推动智慧互联实现智慧拥军
■陈 涛 谢孟昆
优抚对象的网络信息管理如何与“万物互联”的智慧化服务有机融合?大数据平台拥有的集约整合、互通互联、精准分析等智慧功能如何准确对接优抚对象所需所求?军地职能部门的功能作用如何积极联动,形成共享共赢的双拥新格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纪委监委二级主任科员宋善玉认为,积极推动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工作“智慧互联”,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是高标准落实好《“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老兵,宋善玉代表对退役军人智慧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充满信心:“近几年,青岛市充分发挥双拥工作政治优势,在推进退役军人生活服务保障智慧化上进行积极探索,让我看到了智慧拥军的未来。”
宋善玉代表介绍,2021年以来,青岛市针对信息化时代特点,先后出台各类规范服务流程10余项,形成工作标准近120项,梳理服务事项170余件,打造退役军人网络信息矩阵:借助5G网络技术,推出退役军人专属优惠电话卡,构建涵盖医疗、养老、培训等信息化服务的“智慧服务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发布“微心愿”征集公告,帮助退役军人达成心愿110多件;发放退役军人优待卡,利用卡内芯片数据识别退役军人身份,实现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游览景点,享受餐饮娱乐消费优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专场招聘信息,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200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宋善玉代表围绕退役军人智慧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盘活社会优质资源,打通各部门、各单位间的沟通联络壁垒,整合远程医疗巡诊、智慧居家养老、常态互动联系、日常教育培训等信息化服务资源,实现全方位提质增效。二是拓宽服务保障范围,以退役军人为重点,不断将政策利好延伸至退役军人家属、爱国拥军个体,对优抚对象创办企业促进再就业进行扶持,让更多受益者享受政策红利,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合法权益。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将“最美退役军人”表彰工作、双拥模范城(县)评比等工作纳入到体系中来,融入报名、评选、表彰全流程,推进双拥工作向规范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插上信息化翅膀,形成双拥共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