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北京三条道路以著名抗战殉国将领名字命名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刘雪玉责任编辑:吕欣彤2014-07-07 11:15

张自忠路

为纪念张自忠上将,位于东城区的铁狮子胡同被命名为张自忠路。

光阴流转,这条路几易其名,从“文革”前后的地安门东大街、张思德路、工农兵大街,直至1984年复称张自忠路。如今,这条路所见证的历史已为多数人淡忘。

这个人是谁

今天,张自忠路1号院所在的位置,是2007年开通的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站内立有一尊高约两米的半身铜像,底座上书“民族英雄张自忠”。张将军一身戎装,表情肃穆。

两个六七岁的孩童围着雕像绕了一圈,对举着相机催他们站好留影的大人问道:“这个人是谁?”

“一个将军,打日本人的。”

“在哪儿打的?他被日本人打死了吗?”

张自忠的嫡孙张庆安对这样的对话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历史往前走”。68岁的他从未与祖父谋面。山东临清、湖北宜城、重庆梅花山分别是张自忠的出生地、殉国地和安葬地。

张庆安常去三地祭拜,却从不觉悲伤:“军人最大的荣耀是为国捐躯。我不悲伤。”

“年轻人心里要明白,坚持和平、发展、建设祖国,但中国周边并不太平,关键时刻,年轻人要有想法,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献出生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寸也不能丢。”

和平的愿望

78岁的李宗惠是张自忠路的“老居民”,他无法忘记每次经过日本岗哨都要向日本人鞠躬,否则就会挨打的经历。

1954年,抱着“为国献身”的想法,李宗惠选择了别人都不看好的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我考大学时,很多人认为翻译就是替外国人说话。”李宗惠回忆自己当年入学时很纠结,不过进校看到的第一幅标语“欢迎未来的红色翻译家”让他重拾信心。

李宗惠毕业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日语教师。1983年,李宗惠被选派赴中国驻日大使馆教育处工作,后在日本教汉语,前后待了12年。

李宗惠经历了中日关系的几次起伏。他对两国友好充满信心。

“我认识的两国大多数人民是盼望友好的。纪念张将军等抗日英雄,不是记忆仇恨,而是吸取教训,不是煽动战争的情绪,而是追求和平的愿望,这是我们把一个将军的名字刻在中国首都地图上最重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