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改革路 整装再出发
刘青山 《国资报告》杂志2018年第12期
1978年,我国共有国有和集体企业户数200万家,职工人数1.1亿人,全国国有资产总额4488亿元,工业总产值4231亿元,利税总和不足千亿元。这几乎是当时国民经济的全部家底。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国营企业生产听指令,销售有指标,企业是车间,权力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
没有人会想到,到了这一年年底,变化悄然出现。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提出“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这正式拉开了国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幕。
四十年风云激荡,国企改革一往无前。
2017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80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400倍;营业总收入52万亿元,增长122倍;利润总额近2.9万亿元,增长超过50倍。
规模实力之外,国企的创新能力、市场活力、国际竞争力均有翻天覆地变化。
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国有企业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不动摇,不断地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调动了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以史为鉴,指引未来。
国资国企领域庆祝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历史中汲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人生转折点
1974年,18岁的王会生高中毕业就下乡了,从不辨稻麦到精通农活,他成了合格的社员,被推举为民兵营长。
与王会生同龄的宋志平,此时也在下乡。没干过农活的他,成为了生产队长,在五个老农组成的智囊团帮助下,把队里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起涛也在下乡。略长几岁的傅成玉正在油田钻井队捞沙子。
57岁的袁庚,刚刚从监狱释放回家,尚未恢复工作。
58岁的荣毅仁食指被打断,忙着在全国工商联机关运煤、扫厕所。
37岁的王选,十多年前生了一场大病。他一边养病,一边在家帮同事处理一个计算机方面的技术难题。
站在三天铲不到头的地垄沟里,王会生看不到尽头,更看不到希望。“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个好觉吃顿米饭。”这大概也是当时大多数人共同的想法。
时势造英雄。假如没有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这些人此生都将籍籍无名。
英雄善用势。假如没有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其中,稍后即将开始的国企改革或许将缺少浓墨重彩的几笔。
1977年,王会生参加了黑龙江组织的高考,在经历两轮“淘汰赛”之后,考进了东北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
1978年2月召开的五届政协会议上,邓小平被选为全国政协主席,荣毅仁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时的王选,已开始负责“748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正在河北大学化学专业就读的宋志平喜欢文学,“想过毕业了当教师、作家,就是没想过当企业家。”
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的刘起涛,致力于成为一位工程师,“希望穿越大江大河,改造自然,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他没想到,后来他会以企业家的身份重新定义中国基建。
天南海北、长幼有别的这些人,将被命运推到同一条人生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