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一级军士长张立军的26本工作笔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高德政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8-18 16:28:51

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成长

■高德政

夜幕低垂,某军港码头,扫雷舰舱面灯泛起微光。

不远处,“士官专家组”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一级军士长张立军端坐在办公桌前,详细记录着当天工作笔记。

摊开厚厚的笔记本,故障现象、原因分析、排除方法,行文逻辑清晰,还配有图解。这是张立军的第26本工作笔记,战友们称它为《故障汇编》。

编写《故障汇编》是张立军多年来的工作习惯。趁着夜色,置身于宁静的办公室,清香甘醇的绿茶伴着不断迸发的思维火花,让这位老兵有更多创新灵感书写图文笔记。

临近退休,张立军想把这26本笔记整理完,送给战友。

“要当就当最好的技术兵。”距离张立军在第一本工作笔记上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26年。这26年,他平均每年写下一本笔记。

张立军永远忘不了当兵入伍时的情景。那年冬天,山东章丘一座村庄上空飘起漫天飞雪。张立军沿着乡间小路快步向镇武装部走去。

片片雪花飘落在张立军的衣服上,又瞬间融化。张立军胸膛里热血在奔涌,“烧”得他脸颊发烫。

“去当海军,回去收拾一下,明天就走。”一位海军军官对他说。

从此,张立军的军旅生涯与一身海军蓝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兵,那就得多学多记。”当年为学好专业技术本领,张立军把老班长讲的专业知识点和排除故障的经验做法都详细记录下来。周末外出时,他买了一支钢笔。“那时候,每个月津贴才36块钱,下了很大决心才买了回来。”

入伍28年,张立军记得踏上绿皮火车时对大海的憧憬,记得第一次踏上扫雷舰甲板的兴奋,记得第一次被评为“优秀党员”的荣耀,也记得离开淳安艇的不舍……

26年前,张立军第一次写工作笔记时,没有想到会写第26本。

“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成长。”26本工作笔记,为张立军留住了军旅时光。每次参加重大任务,每次排除设备故障……每当翻开工作笔记的那一刻,张立军都像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咸鲜的海风扑面而来,脚下的战舰随着海的韵律跌宕起伏,犁出一片浪花白。张立军说,这对于我来说,那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一级军士长的26本工作笔记

■高德政

张立军(左一)带着战友们一起检修设备故障。黎 宇摄

笔记背后是成长

第一次登上扫雷舰嵊州舰,张立军刚过完21岁生日。此后27年,他的军旅生涯和扫雷舰牢牢“捆绑”在一起。

“上舰不上扫雷舰,上艇不上猎潜艇。”张立军对这句海军部队流传已久的顺口溜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那时候,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码头围上几圈,席地就餐。”严冬,江边寒风瑟瑟,部队集合唱完歌,盛好的菜汤早就凝起白白的油花;夏天,在码头吃饭就像进了蒸笼,大汗淋漓。

有一次,一位老兵拍着他的肩膀说:“扫雷舰吨位小、编制少,也许苦干也看不到奔头,你要有心理准备。”

张立军没有回复,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当海军,就一定要上舰。”那一晚,海风呼啸,张立军辗转反侧。

不久后,一次特殊“礼遇”,让张立军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一次海上航行,迎面驶来一艘驱逐舰。两舰靠近时,驱逐舰鸣笛向扫雷舰致敬。班长告诉他,按照国际惯例,其他舰艇与扫雷舰海上相遇,都要向扫雷舰鸣笛致敬,哪怕航母也不例外。

这一刻,张立军感受到扫雷兵的无上荣光。

上舰仅4个月,张立军就被海军淳安艇艇长张建明“挖”去担任电工班班长。

“他天生是与电打交道的料。”张建明评价张立军。淳安艇主机集控室80余张专业原理图,每一张图纸上百条电路、近千个节点,全部展开面积超过半个篮球场。张立军不仅能熟记默画,还能按图索骥分析故障。

2年后,成绩突出的张立军,从电工班班长成长为机电区队长。

那年,正在家休假的张立军,被部队电话紧急召回,随舰出海演习。

这次出海,遇到的故障极为复杂。一时间,张立军不知从何下手。在厂家技术人员帮助下,故障得以解决。演习过后,张立军心情沉重——平时看似还行,真到了战场他明显感到能力不够、底气不足。

加倍努力,才能用实力匹配岗位。演习归来,张立军不放过任何拜师学艺的机会。厂修期间,他坚持全程留舰值班,跟着工厂专家们学习设备维修技巧。

谈到张立军,工厂专家们连连称赞:他身上有股钻研劲,遇到问题刨根问底,不搞明白不罢休。

张立军的进步确实令大家惊叹。某型艇即将列装,他指出了10多个问题。工厂专家说:“每次见到张立军,喜忧参半。忧的是他喜欢挑刺,为了问题能和专家争得面红耳赤;喜的是他的合理化建议,能帮到我们。”

张立军的这种工作态度,源于对事业的一份热爱,这份热爱支撑他坚守着扫雷兵的初心。

那年,岳父劝张立军:“立军,你早点回来吧。回家找个稳定工作方便照顾家人。”

张立军不是没有想过。家里条件不好,城里没买房。对于妻女,他觉得特别亏欠,心中也闪过一个念头:回家找工作,方便照顾家人。

可每当站在甲板上,一眼望向这片海,张立军又舍不得。

了解情况后,老艇长张建明一直劝张立军:“在部队好好干,你的岗位专业性强、发展后劲大。坚持下去,生活上的困难,慢慢能解决的。”

“现在看来,被艇长说中了。”张立军笑着说。

努力付出,换来的是一个个荣誉。张立军先后11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党员”,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3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三等奖”……

26本工作笔记,详细记录他的军旅岁月,有专业技术知识的科学解读,也有解决故障问题的经验做法,还有作为一名扫雷兵的切身感悟。

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成长。张立军说,“只有拼来的成功,没有等来的辉煌。一路奔跑,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张立军的26本工作笔记。黎 宇摄

26本笔记承载了什么

鸥影——张立军女儿的名字。

多年在海上战风斗浪,张立军更多时候只能看到舰尾犁出的浪花和随舰飞舞的海鸥。他给女儿取名鸥影,希望女儿能像海鸥一样,在大海上翱翔。

海韵——张立军的微信昵称。

与海相伴20多年,海成了张立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大海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韵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平静海面摔打不出成熟的扫雷兵,惊涛骇浪磨砺英雄的扫雷兵。

这份对大海难以割舍的情怀,成为他克服一个个难题的强大动力。

一次出海演习前,船上设备出现故障。为了不影响第二天演习任务,他带领2名战友连夜抢修。3人苦干一夜。清晨时分,扫雷舰液压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还有一次,张立军奉命随舰参加演习。和往常一样,他坐在集控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突然,机舱传来一阵刺耳声响。来不及多想,他立即冲出集控室,从2米高旋梯,直接跳进机舱。经过2个多小时排查,故障被成功排除。

每一次处置故障的经历,都被张立军详细记录在26本笔记里。

在上等兵顾天淼眼中,张立军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看书学习、记笔记。

顾天淼忍不住问张立军为什么如此坚持?张立军讲起一段往事——

在他当电工班班长时,经常看到老艇长张建明休息时间,一边学一边记笔记。

张立军纳闷:老艇长懂的比他多,为什么还要学习?

张建明语重心长地说:“让你们学,首先我得学。长时间不学习,手会变生,脑子也容易生锈。”

老艇长虽然早就离开了部队,但这番话让张立军终生难忘。

打开张立军手机中的视频软件,推送的视频全部和电器设备维修有关。从过去的材料自学、进厂培训,到现在的视频教学、远程指导,他的学习平台在变,学习习惯从未改变——理解掌握后,他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张立军一直喜欢用钢笔写字,他说:“书写便捷、方便留存,写出的字不易褪色。”

四级军士长杨云新兵下连后,被分到淳安艇,跟着张立军学电工。

给张立军做徒弟,是一件幸运又辛苦的事。他会把艇上的管路图、线路图逐一分解成若干个小图,对照每张小图和相应的仪器设备,逐一给杨云讲工作原理。原理懂了,才能上手操作。张立军还会让杨云画图,不但要画出来,每条管路和线路还要连通,错一个地方都不行。光画图,他们就用了2个月。

淳安艇上的管路和线路,杨云现在还记得清楚。“我们把张师傅的这种方法称为‘张氏学习法’。” 杨云说。

现在,杨云也是这么教他的徒弟。今年,是杨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年,他打算把自己的工作笔记留在舰上。

下士郭林生也是“张氏学习法”的受益者。郭林生原来学的是信号专业,后来转行跟着张立军学电工。那时候,张立军白天带着郭林生练习操作,晚上教他画图纸,到现在已经画了200多张。

周围战友开玩笑地对张立军说:“你们是师徒,但更像是父子。”

郭林生好学、肯钻研。看到张立军在手机上通过短视频学习知识,郭林生跟着学,也记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还会截图发给张立军。

该大队参谋长王子鸣,这样评价张立军:“舰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一宝”既指张立军,也指张立军的26本工作笔记。

如今,26本工作笔记已不知辗转多少人之手,供大队官兵们借鉴学习并分享经验。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拔节生长,在大队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这正是张立军想要的效果。他想用自己个体的努力带动群体,激活基层创新这池春水。

26本工作笔记,不仅承载着张立军独特的个人记忆,也是这些年海军扫雷舰装备发展的缩影。

张立军先后在四型扫雷艇上服役,一艘比一艘先进。这些年,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通过自学拿到了电工技师证书,目前正在攻读本科学历。

在该大队许多官兵眼中,张立军的人生就像一部励志剧——高中毕业参军入伍,从某型首艘扫雷艇到如今新型扫雷舰,一路成长为海军一级军士长。

张立军并不觉得自己有何特别之处,只是觉得一路走来无比幸运。思忖片刻,他说:“我能成长为现在的我,是因为赶上了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好时代,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扫雷兵的幸运之处。”

更多的“笔记”

张立军很忙。

笔者采访不一会儿,他就接了5个工作电话。他笑着说:“平时忙起来,一上午喝不上一口水。”

张立军今年48岁,还有2年就要退休了。他有一个想法:把“自己”留给部队。

现在,张立军不限于整理《故障汇编》。为贴近官兵“口味”,他想把笔记中好的经验做法拍成短视频。之前,他一个人尝试过,但效果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做好、发挥出效果,还得依靠大队和“士官专家组”的力量。

此外,作为大队“士官专家组”代理组长,张立军还在牵头组建“电工实际训练操作站”——集教学、操作、考核、竞赛和小发明为一体的“创客空间”,方便大队战友们随时学、随时练。

如果说张立军的军旅生涯是一次长跑,现在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更觉得时光紧迫。最后2年,张立军想把自己多年积累下的宝贵经验留给更多战友。

张立军一直都很忙。入伍28年,他只在家过了4个春节。

走进部队家属院张立军的家,一切只能用“极简”来形容——屋里几乎没有值钱的家电。准确地说,这更像是妻子刘艳华的家。工作日,张立军吃住都在单位,只有周末才回家住上一两天。尽管夫妻两人相隔仅2公里,过的却是鹊桥相会的日子。

“媳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才可以把全部心思用到工作上。”说起这些,张立军有些愧疚,“写26本工作笔记的时间,有一半是她给的。”

张立军说,他的名字里有“立军”二字,就得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如今,在该大队,还有很多和张立军一样的“士官专家”活跃在基层一线。

进入新时代,该大队重视发挥士官作用推动部队战斗力跃升,于2017年成立“士官专家组”,目前已有优秀专家型技术骨干16名。

“士官专家组”编写的《某型扫雷艇典型故障排除方法》《海军某型扫雷舰装备使用保养规则》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推广到相关扫雷舰艇部队学习使用。

“徐爱军讲轮机基本管理”“方治兴讲机电设备使用保养”“陈建斌讲副机操作”……每周他们都会组织课堂交流,大家一起研讨学习。

靖江舰电工班班长朱宇调任到兄弟舰艇工作。临行前,带了他近10年的师傅、该舰电工区二级军士长郑常勇,送给他一份特殊礼物——40多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复印本,笔记本扉页寄语是:“扎根战舰,把电通向战场!”

“部队为我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毕生所学分享给年轻战友们。”张立军说。

越来越多的士官骨干脱颖而出。近年来,“士官专家组”组织专业培训40余次,向兄弟单位输送技术骨干30余名。其中,多名骨干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4人被评为基地“维修标兵”,5项革新成果被立项推广。

其实,这支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有“笔记本”,一群人共同记录着写在大海深处的笔记。这笔记,记录着强军路上扫雷兵转型发展的新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