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歼-8诞生记:美军高空侦察机入侵我国领空,高空高速战斗机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于仁福 栾超群 曹诗钰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7-16 09:09:41

歼-8诞生——

从仿制走上自行设计之路

■于仁福 栾超群 曹诗钰

歼-8首飞现场。金波供图

今年7月5日,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歼-8首飞52周年纪念日。歼-8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自主研发高空高速战斗机的时代,航空工业从此走上自行设计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常派出高空侦察机入侵我国领空。当时,我空军列装的歼-6、歼-7战斗机,飞行高度不够、航程不足,无法有效拦截美军高空侦察机。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自主研制一款高空高速战斗机势在必行。

当时,某研究所承担起新型歼击机的研发任务。自研之路白手起家、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发动机选择问题上,工程师们莫衷一是。

单发方案指标先进,但研制困难;双发方案更为可行,性能却略逊一筹。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如何取舍?尺度很难拿捏,一步走错,我国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就可能延长若干年。

起初,工程师大多倾向单发方案。对此,总设计师黄志千持不同观点。为了论证发动机设计问题,他把自己反锁在设计楼里,冥思苦想。一段时间后,他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双发歼击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新机方案进入最终讨论阶段。整整5天的会议,讨论的依然是单发方案,但提及新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却没人能预估,会议一度陷入僵局。

这时,黄志千捧来了一个双发歼击机模型,提出双发歼击机可以保证进度,符合中国国情。他的方案有理有据,说服了在场所有人。

1965年5月17日,上级正式批准双发方案,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会场上的那个模型,也有了正式名称——歼-8。

就在工程师们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歼-8研制时,黄志千不幸离世,给项目推进蒙上了一层阴影。

上级开会决定,原总设计师负责的技术工作由新组建的总师办公室裁定。

制造歼-8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光设计图纸就有50000多张,要制作的各项零件有11000多个,另有65项新材料需要研发。

参与歼-8研发的工程师,大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此,他们主动向一线工人请教,与工人们共同奋战,一起研究解决研发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根据计划,工厂制作了2架歼-8试验机。3年后,歼-8正式组装完毕。大家推着试验机滑向试飞站,进行首飞前的最后调试。

谁也没想到,调试过程耗费了整整1年时间。

02架试验机进行静力试验当天,工程师和工人们做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随着工程师发出口令,静力试验开始。

在强度加载到92%设计载荷时,意外发生了。只听“啪”的一声巨响,02架试验机机翼中部断裂。厂房内瞬间陷入沉寂,所有人的心情坠落谷底。

屋漏偏逢连夜雨。仅剩的01架试验机也出现了轮胎爆破、前轮发生摆振等问题。

歼-8到底能不能飞上天?质疑声慢慢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停止歼-8的研制工作。

一连数月,工程师们加紧分析试验、排除故障。最终,他们找到了02架试验机机翼断裂的原因,一项项问题得以解决。

1969年7月5日,试飞员尹玉焕驾驶着墨绿色涂装的歼-8首飞成功。歼-8从论证到首飞,经历了总体布局、技术设计、样机审查、新机制造、试验等多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服役以来,歼-8相继改进升级出歼-8全天候型、歼-8Ⅱ等多个系列机型,成长为一个歼击机“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