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曾台敏 于建龙 吕开泽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主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引用这句话,来强调“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郑重警醒全党: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预防“不测之忧”,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对。

《左传》记载,成公九年,楚国去攻打莒国。莒国当时是地处山东的一个小国,觉得自己国家这么穷,不用做防备,谁都不会来打他,结果楚国在12天之内攻打了莒国3个城市。史家评论莒国:“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一治国理念记入史册,受用至今。

《诗经》上写道:“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天未下雨之前,就懂得衔取桑树根,缠绕巢穴,使巢更加坚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不可或缺,而且形势越好、发展越顺利,就越须克服懈怠情绪、增强忧患意识。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历史经验表明: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

《汉书·霍光传》记载,汉宣帝即位时,霍氏家族因拥戴有功,骄横愈盛。茂陵徐生3次上书建议抑制霍家,否则霍氏可能逐步威胁到皇权。但汉宣帝没有采纳其建议。后来霍氏果然叛乱,告发霍家的人受到封赏,徐生却未被汉宣帝记起。试想,如果汉宣帝听从徐生的建议,“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有人以“曲突徙薪”的故事劝谏,汉宣帝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失。由此可见,“曲突徙薪”者的价值远胜于“焦头烂额”者。后世有人赋诗感叹:“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书中记载两个故事:从前晋公子重耳流亡时路经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此贤公子出,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说道:“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一举夺取了郑国的8座城池。

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晋国送给虞国绝世的美玉,想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攻取虢,回国后,又出兵灭了虞。

韩非在讲述以上两个故事后,认为郑国的叔瞻、虞国的宫之奇,好比“治未病”的扁鹊,“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故郑以破,虞以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始终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在党的七大上,尽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却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正因为充分预见即将面临的各种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我们党才掌握了战略主动,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学员25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