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2周年纪念日。当时,地震波及距唐山仅60公里的天津清河农场,当年驻扎在此的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独立营官兵回忆往事——

废墟上挺立起“茶淀卫士”


■危平

1976年7月20日夜,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从所属团队中抽调精兵组建的独立营500余名官兵,在北京广渠门前集结待命。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天津宁河。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部队到达170余公里外有着“北大荒”之称的清河农场(当地人亦称“茶淀”),接上级命令,主要担负看押警戒任务。

部队进驻一周后,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距唐山仅60公里的清河农场也受到波及,独立营9名战士以身殉职。他们牺牲时,最小的年仅19岁。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独立营老战士张从阳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时他们到达农场后,炊事班长张从阳的任务,是带领战士到附近寻找可耕种的土地进行开荒。

一周后的那个晚上,班里一名战士起身如厕,突然眼前一道地光闪过,紧接着大地开始剧烈震颤。他警觉地大声喊道:“张班长,是地震,快跑!”张从阳边跑边叫醒其他人,等他刚刚跑出来,身后的营房如泥捏似地轰然倒塌。

强震过后,张从阳带领战士们扒开坍塌的墙体,在门口的位置发现了一连三班班长侯佩华。侯佩华本来已经跑了出来,为了救本班的战友,他又冲了进去……当时,他意识还清楚,但头部受了重伤。送到清河医院后,侯佩华血流不止,昏了过去。“瞳孔散了……”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张从阳一下子瘫坐在地。

“娘,我们要去的地方听说很苦,很荒凉,但我是党员,必须带头去……”这是在地震中牺牲的赵洪印生前给家人写去的信。当时他的休假报告本已批复,但是部队换防的命令一到,他主动放弃了休假,没想到这一去,竟是阴阳两隔。

地震发生时,距离一连5公里外的机步连,五班副班长郑中华让本班其余6名战士先跑。6名战士刚出来,他们住的土窑就塌了。“中华还在里面……”时隔多年,独立营老战士蒲恩荣回忆起这段历史,忍不住泪流满面。

“同志们,咱们赶紧到周围的群众家中看看……”刚逃过死神之手,二连副连长李中森就开始召集官兵参与救援。当时四周漆黑一片,战士们翻找到连队仅剩的三个手电筒,借着微光到附近帮助受灾百姓。可是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几个战士冒险跑进屋内找到雨衣、帐篷,送给受灾的群众避雨。由于缺少工具,很多战士就用手去扒废墟,连续扒了七八天,手上没有一块完整的肉。独立营成立了救援“先锋队”,党员和团员都冲在第一线,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由于缺少物资,北京方面开始向农场地区空投压缩饼干等食物,但是饮水只能喝沟渠里的水。最艰苦的是第四天之后,吃的东西都没有了,战士们只能用芦苇和野草充饥,但宁愿自己饿着,也坚持把老百姓送来的食物留给百姓自己。他们有的感染了疟疾,却把仅有的药物给了老乡。又过了四天,终于等到了第二波空投物资。

救援结束后,官兵们积极帮助当地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他们住芦苇棚、喝盐碱水、吃高粱米、站露天哨,被农场百姓亲切地称为“亲人救星”“茶淀卫士”。

时间抚平伤痕,灾难变成历史,但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的使命从未改变。42年来,独立营虽历经多次编制调整,如今已是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十二支队,但在艰苦创业、乐于奉献中沉淀出的“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独立负责、创先争优”的“茶淀精神”,引领着一代代“茶淀卫士”坚守哨位。

今年,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支队开展了历史寻访活动,还特地去探访了当年地震中牺牲的烈士家属以及他们的老战友。看着寻访小组带回来的一张张泛黄老照片上那些年轻而纯真的面孔,听着老前辈们讲述当年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英勇与无畏,不禁让官兵们更真切地去感悟使命和责任的意义。

42年来,在偏远荒凉的茶淀,从地震废墟上白手起家,一茬又一茬“茶淀卫士”知难不畏难,受苦不言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用热血甚至生命去坚守哨位,扎根奉献。

因为,他们的哨位背后,是祖国和人民的信任,是一方土地的安宁。

(作者系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