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这样一部诗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是《木兰诗》,记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荣归故里的故事。“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道出了“女”的温婉婀娜;“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勾勒了“兵”的英武刚劲。对镜梳妆是木兰,怒击狂胡也是木兰,花木兰成为女军人的代名词,代表着美丽、善良、智慧和勇毅,象征着对自由、平等、荣誉和英雄的向往。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军中就已有雅典和斯巴达的女性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便开始征召妇女加入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国家的多个军兵种里,女军人数量大增,英军有22万,美军有45万,苏军有80多万。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多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如平阳公主成立义军,南征北战,威震关中,时称娘子军;梁红玉随夫抗击金兵,亲擂战鼓,指挥士兵打败敌军;秦良玉文武兼修,攘外敌,平内乱,令敌胆寒。还有“鉴湖女侠”秋瑾以诗明志:“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樊梨花征西》演了又演,一曲《穆桂英挂帅》唱了又唱。有人说女人如花,可当豺狼虎豹来犯时,她们同样能立起身上的尖刺,让敌人每进一步都会付出血的代价。妆容身姿的曼妙固然引人入胜,而一幅幅驰骋疆场、杀敌卫民的画面更是英武壮阔,美不胜收。
回顾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史,走完长征全程、创造人间奇迹的数万红军将士中,还有蔡畅、贺子珍、邓颖超等30位女红军;为掩护大部队,以寡敌众、视死如归的,不仅有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壮举,还有八女投江的悲壮颂歌。还有赵一曼、刘胡兰、江竹筠……她们不只是女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一部分。
和平年代的人民军队中,女军人、女文职人员的身影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在海拔3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戍边,在一望无际的亚丁湾护航;她们驾驶着先进战机,操纵着新型导弹;她们在救死扶伤一线忙碌、在南海岛礁驻防;她们在攻克最尖端的科技难题、在从事着最基础的保障工作……强军兴军的舞台有多大,她们的天地就有多大,她们创造的非凡业绩,正源源不断地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发展,为女军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从远古时期人类挥舞着大棒抗击敌人,到后来的大刀长枪,这些依赖体力操控的武器,让大部分女性力不从心。在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时代变迁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军队构成、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着持续快速的变化。高科技武器装备越来越多,技术兵种、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作战所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越来越多,为女性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更广阔舞台。从未来信息化战争看,女性细致、认真、刚强、英勇以及韧性好、组织纪律性强等优点,在一些战位上有明显优势。海湾战争中有3.5万余名美国女军人参加了作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女军人在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军入伍、应聘文职的女青年越来越多。近年来,女军人的工作领域逐渐从通信、卫生、科研等向作战指挥、特种作战、装备操作等拓展。越来越多的女文职人员踏着改革的鼓点,怀揣着报国梦想走进军营,承担起更多重要工作,成为了新时代“花木兰”方阵的新生力量。
我们要把培养和关心女军人、女文职人员的工作做得更好。历史上,女军人作出了彪炳千秋的重要贡献,组织和领导给予了她们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红军长征途中,女战士陈慧清正好分娩,军团长董振堂命令部队坚决阻击敌人,直到孩子安全降生。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下令,对杀害女英雄卓娅的德军第197步兵师第332团官兵予以坚决消灭,到了全线反攻的时候,“为卓娅报仇”成了战场上最响亮的口号。新时代,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站在顺应时代发展、推进军队建设的高度,发挥好女军人、女文职人员的重要作用, 规划好她们的职业发展,安排好她们的工作生活,让她们在强军事业的大平台上,贡献聪明才智、创造事业辉煌、成就壮美人生。
(作者单位:32152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