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高质量发展活力强劲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传递的区域发展信心


■本报记者 佟欣雨

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撬动乡村发展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这是游客在杭州市富阳区拔山村万亩茶山游览。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图为一家钢厂利用拆除旧生产车间的空地,打造绿色景观。李继伟摄
近日,深圳机场码头往返珠海九洲港的“水上巴士”正式开通,可通达香港、澳门、中山、珠海等四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黄河石林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不少村民通过赶“驴的”实现旅游致富。
新华社记者  章  磊摄

引 语

海纳百川,气象日新。首都北京,刚刚闭幕的京交会吸引8000家中外企业及机构参展参会;山东青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宝塔山下,延安市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告别绝对贫困……这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传来的一个个利好消息,令人振奋。

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年初以来,诸如此类的词语多次出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用来描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无疑,作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平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是人们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近段时间,国新办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透过一组组数据、一条条信息,人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区域发展的强劲脉动……

河北——

提质增效再“赶考”

伴随巨大的响声,河北一家钢铁厂的高炉被拆除。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塞尔维亚,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闲置多年的高炉重新燃起,一座百年老厂获得新生。一拆一燃之间,是河北省着力去产能和“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70年前,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70年后的今天,回顾曾经走过的路,燕赵大地发生沧桑巨变。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去产能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在河北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造成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尽合理。为此,河北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河北累计压减钢铁产能8223万吨。

“河北的钢铁在国际上是一流水平,是过剩产能,而不是落后产能。”5月2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说,计划今明两年分别压减1400万吨,到2020年将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

“宁可牺牲GDP,也要确保蓝天白云。”经过淘汰和整治超过12万家散乱污企业,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4%,一个天蓝、地绿、水秀的河北正逐步变成现实。

4月25日,中宣部授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时代楷模”称号。河钢塞钢的成功经验,成为河北钢铁行业先进产能“走出去”的典范。

改革开放持续加力,河北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新动能加快成长。数据显示,2018年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9.5%。去年底,河北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广东——

改革开放整装再出发

GDP近30年位居全国前列,即将突破10万亿大关;全省外贸总额连续33年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总值占全国的34%;城镇化率达到70.7%,实现县县通高速,即将市市通高铁;彻底消除绝对贫困,240多万省定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月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晒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广东没有特殊的资源禀赋,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一切的开始,源于1979年的那个春天。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选择广东这片热土,要求“杀出一条血路”,开启了广东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奔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进入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有了新的内涵。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同时在联系葡语国家中起到纽带作用;广东是制造大省、外经外贸大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应该举全省之力进行建设。”马兴瑞说,将推动粤港澳三地团结协作,把大湾区建设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和一流湾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建设人文湾区。粤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改革开放以来三地文化交流互动日趋活跃。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傅华表示,将以岭南文化为桥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们还将充分利用三地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甘肃——

战贫困聚力富民兴陇

从“陇中贫瘠甲于天下”到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从十年九旱到引洮供水一期、二期工程相继推进实施;从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4000公里能通汽车的公路,到公路总里程超过14万公里,向南打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6月5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吃饭吃水行路三大难题的解决,给甘肃人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甘肃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文明在这里交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曾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五”和“三线”建设两个时期的发展,甘肃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在与贫困的长期斗争中,甘肃创造了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行动,第一个集中连片推进的区域性扶贫开发行动,第一个大规模异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累计减贫581万人,3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3.2%下降至5.6%。

不可否认的是,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甘肃脱贫攻坚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贫困地区中,便包括甘肃的“两州一县”。

“很多群众之所以贫困,就在于没有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林铎表示,省委省政府将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力解决深度贫困。为此,甘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引进一批涉农龙头企业,覆盖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增收产业体系,增强群众脱贫的稳定性和致富的可持续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