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走近历史 感受力量


■傅 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长期以来,广大官兵从红色历史中感悟精神信念,感受责任担当,源源不断地激发精武强能、奋力拼搏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军史场馆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担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重要使命的军史场馆,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重要。

“数字史馆”、开放式办史馆、特色荣誉墙……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部队在激活革命文物价值、传承红色文化血脉、丰富拓展史馆场所教育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新时代军史场馆如何建设?如何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本期我们刊登几个单位建设使用军史场馆的文章,也欢迎更多单位就此话题来稿,以期给大家带来启发。

——编 者

最美的军装什么样?在某边防团官兵眼里,团史馆里的那件“万针衣”最美。

“万针衣”的背后有故事:那年冬天,副连长与两名战士给哨卡送给养途中,副连长见一个硕大的雪块要砸向一名战士时,纵身一跃把战士推到一棵大树根部,自己却跌进10多米深的冰窟,双腿骨折。风雪中,两名战士用枪刺把军装划成布条,缀成长索,把副连长救出险境。返回后,官兵把这两身军装碎条铺展熨平,每人缝针,制成独特的“万针衣”。

“密密的丝线就像强健脉动的血管,彰显着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真情。”团领导说,他们单位之所以能圆满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经常组织官兵到团史馆里开展教育。“军号把岁月做成史册,军人把生命叠进征衣。这里的一件件展品,虽无言,但有力。”

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是一代代革命军人用智慧、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书写的,是官兵坚定信念、铁心向党和实现强军梦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那一面面锦旗、一枚枚奖章、一件件文物,是塑造强军之魂、砥砺血性胆气、传承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把它们用好了、讲活了,能为强军兴军积蓄强大的精神动能。

这些年,这样的场景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在某集团军军史馆的半截皮带前,习主席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在某师师史馆的松骨峰战斗展板前,习主席说:“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在某红军师师史馆,习主席嘱咐道:“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老红军政治本色。”

走近历史,感受力量。史馆中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能触发官兵关于生与死、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等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发掘、激活、宣扬这些“沉睡的财富”,使它们与当代官兵“相遇”、构建起官兵成长的“精神故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神圣殿堂”里感受红色脉动,官兵在与历史的对话、对表、对标中,进一步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红色传统便以传承的方式得到了再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