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阳刚的力量


■李 剑

有些故事,不因传奇而动听,却因平凡而深刻,那是军旅里的平凡故事;有些日子,不因逝去而失落,却因历经而收获,那是金戈铁马的日子。尹武平新著《归途拾光》(作家出版社)里的一件件作品,都是生活的结晶。

《归途拾光》里的一篇篇散文不是鸿篇巨制,没有华丽辞藻,描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真实的平凡事,有的甚至有些琐碎。然而,或许正是它太“真”,所以才如此亲切。比如,作者在《白蒸馍》中写道,他当初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吃上白蒸馍。毋庸讳言,相比“保家卫国”这样的远大志向,为吃白蒸馍的当兵动机是不那么高大,但为吃上白蒸馍而在各个岗位上奋斗,不正是实实在在地保家卫国吗?

乡土,根所连、情所牵、魂所系,于中华儿女素来有着特殊的文化意味,对多数远离家乡的官兵来说,乡土更是一种让人想起来就眼窝发潮的眷恋。而如何对待乡土、对待亲情,《归途拾光》的多篇散文都隐含着答案。比如,在《父与子》中,作者患癌症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情感描写跃然纸上。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把父与子自然平实的关系流露在文字之间,让人在里面看到自己、找到情感投射、引发无限思考。作者尤其擅长军旅生活的描写。在《触摸理想》一文中,时任连长的作者带领全连勇夺全团“歌咏比赛第一名”的描写,细腻、生动、传神。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字是无声的语言,作品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内在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学识。谈到自己的写作,尹武平说,文学即人学,写作就是应从“文”中来,向“人”中去;在讲“人”的故事中,传递“文”的精神,而又以“文”的优雅彰显“人”的高贵。在《写给岳母》这篇散文中,作者语言纯朴,讲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比如,文中写道,岳母虽不识字,但明大理,自己哪怕吃多大苦也不愿影响子女的工作,总是怕给子女添麻烦。这样的母亲,不正是一个深明大义又慈祥善良的母亲形象吗?“为了母亲的微笑”,读者又怎能不在守望亲情中努力奋发?

1500年前,刘勰针对当时泛滥一时的浮靡文风,提出文章之用在于“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的确,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最通俗、最纯朴的语言讲明白最深奥、最复杂的道理。《归途拾光》里作品的可贵之处也恰在于此——以文载道,以文言道,以文释道,以文明道。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军人的情怀铸就了尹武平散文有一种阳刚之气,他的字里行间总透着气节、骨气一类的格调。老兵忆归途,力量励征途。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归途拾光》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接地气,而且读后给人一股子气。这一股子气,是不甘落后的志气,是奋起直追的勇气,是后来居上的豪气;这一股子气,是勇于探索的气势,是敢为人先的气概,是激发创造的气量。在我们的社会涵养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国家孕育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军队激荡这一股子气,我们的国家就生气勃勃,我们的军队就会无往而不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