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略文化的创新表达

——读军事理论专著《全态系争战》


■刘卫兵

研读国防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全态系争战》一书,深感其不只是一部军事战争理论和技术研究性著作,作者更注重全球化时代的实际需求,以原创性的“全态系思维”,站在哲学的高度和大文化视野,从多领域、跨学科方向关注历史、现实及未来,对因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各种矛盾所引发竞争、斗争以至战争规律性进行研究和总结。尤其是通过对中西方文明与冲突的比较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自信站位的知世界、看世界、思世界的“全态系”创新方法论,探讨了人类所追求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和积极取向的“尺度”把握,较为客观地凸显了中华文化思想在人类现实及未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此书思想对当下军事理论探索乃至广泛领域的社会发展,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果单就军事站位来考量此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文化系统观。从宏观上来说,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自信的基因,这种自信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作者杨军兴趣广泛,视野广阔,在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科技、文化、艺术、考古等领域钻研颇深。作者站在“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古代军事战争学角度,对军事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战争起源、发展、消亡过程的新思考,提出了一整套体系化的策略和思想设计。他通过长达20多年的跨学科研究与积累,形成了“全态系”守恒变化的“争战”思维,从“突破”“碰撞”“变异”“牵制”“聚集”“生机”“制胜”7个方面,支撑了全态系思维的理论框架,由此回答了东方文明为何有可能被人类最终选择的深刻命题。作者将中华文明成果与人类文明成就统筹一体,是一次把传统的“战争”理念提升为“争战”思维的全新思考。

二是军事争战观。作者从文化自身规律上对军事和战争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认识和归纳。创造性地提出了“争战”与“战争”的区别,拓展了军事的视野,从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探讨了未来战争不应该只是当前军事的再现,凡是战争均由军事唱主角的“格式化”认识,应该从更宏阔范围获得解决矛盾争端的方案,即“争”为主,“战”为次,基础落在“争”上,通过争论、争辩、争议,达成一致,这种非武力性的争战才能给人类文明带来希望。相比之下,以看得见的战争思维来评价此书显得有些过于陈旧,至少是很不充分。改变未来战争并永保和平的模式,是全态系思维的最终目标之一。这个思维的框架,有自身的运转系统、有工程化的规范模式、有产业化的聚集力量、有组织化的制胜原则、有生态化的统一要务。我们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生命和文明在奔袭的来路上,一面为了自身的需要不惜舍弃同族,一面又受到隐形世界如宇宙的制约不得不发生利益之争与新秩序重建。所以,建立一个全态系思维启发下的管控与导调枢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是实践应用观。经过人类的共同奋斗,世界人民正走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时代变了,以激进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思路也正在变化。作者从全球化时代的实际需求出发,基于人的立足点,本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尝试贯通虚拟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生命、物质、精神、绝对、相对、辩证等思想理念,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文化思维创新探索。纵观全书,作者的研究与创作走的是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到再实践之路,他并非要做一本无源之水的纯理论学术书。细致剖析,我们可以通过此书提出的全态系争战思维,推及到文化、教育、经济等社会诸多领域加以应用。

四是文化自信观。文化缤纷繁复,谁来主导平衡?两千多年前被世界各国公认、最早的战争理论名著《孙子》,高度论述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指导原则。随后,又有《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数以千计的兵书相继问世,表明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丰富。也可以从中看出,古人对战争的本质已有较系统的认识,一些史书、战争回忆录中也反映了这种对战争的理性认识。今天,《全态系争战》一书提出了全新的争战思维和军事斗争方法策略。作者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战争的起因,揭示战争的普遍规律,发现所有的问题与矛盾皆出自于强者打破平衡,并导致利益失衡,这显然与东方文化所遵持的力量平衡观、能量守恒观、血脉永恒观相冲突,而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失衡之战的文化,正是中国文化。这一结论是作者通过考察人类文化史、战争史、世界史、社会发展史得出的科学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的解读,对《全态系争战》作为战略文化创新思维的理解仍然是挂一漏万的,我们理解本书思想的最好方式,还是从本书中寻找其精髓,并到实践中检验这一试金石的亮度与硬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