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满本子”不等于“满脑子”


■何 敏

“在外学习了3个月,回去光补笔记就用了7支笔”“年年都在抄条令条例,一年抄条令能抄满三四个笔记本。而且今年抄完了就收起来销毁,第二年又开始从头抄”……学理论就是抄理论、学条令就是抄条令,调研中发现,在基层部队,这种单纯以抄代教、以抄代学的状况仍然存在。

一些基层官兵反映,所谓“学习体会不再限制字数”“剪报代笔记”“自主式笔记”“不看‘教育痕迹’只看‘思考痕迹’”等等,那都是“别人家的单位”,放到本单位身上,以前怎么抄的,现在还怎么抄,无非是抄得更整齐、更好看一点。至于本子里满满当当的理论要点、事故案例、这效应那定律,没有时间细想,也来不及联系自身想。

确实,一些教育内容,写下来可以起到加强记忆的效果。但是,满本子是否就等于满脑子?这种上课就是听听写写、下去抄抄背背,检验就是字数分数,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教育目的、起到教育效果?如果是,为什么一些官兵一上这种教育课就打瞌睡?为什么那么多官兵对于抄笔记这么厌烦,甚而将这种厌烦转移到了教育课本身?

归究起来,这种把教育过程机械化分解、效果数值化理解的现象,背后主要是教育者的惯性思维和怠惰思想在作怪。对于个别教育者来说,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要让官兵记住,那就是抄;怎么证明上面下达的教育计划按时开展了,还是得抄;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也是得抄。虽然上面说过教育笔记不用规定字数、检查不能光翻本子,但是只要在本单位没有形成具体规定,那就是马褂改棉袄——老一套。再者,打破旧习惯,自己花费的力气更大。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政治教育在一些单位便陷入了表面化简单化的境地。

政治教育课,关键在质量,而教育的质量,源于重实际、求实效。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而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却把这项工作的层级看低了,也看简单了。满足于简单化表面化的结果,就是使许多好传统和好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

政治工作应是朝气蓬勃的,只有积极探索与当下实际相适应的方法手段,才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使思想引领落实到每名官兵心里去。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考评体系的创新,从最终落脚点上去倒逼教育方法手段改变和内容创新,如此“生命线”方能更好发挥作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