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心怀感恩,以身许国


■吴敏文

1981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考入军校。穿上军装即享受供给制待遇,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免,还发放津贴费。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家人享受当地政府的优抚待遇。这对出身农家的我而言,是实实在在的“鲤鱼跳龙门”。

大学毕业后成为军官,在基层部队工作两年后,我带着连职干部的工资,到一所著名军校免费读研究生。没什么文化的母亲对我说:“伢啊,如果不是国家栽培,就我和你爸的能力,是给不了你这样的机会的。老话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国家栽培了你,你就要报效国家。”

读研期间,在课堂上、实验室里聆听教授的教诲,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知识,而且让我明白了许多立身做人的道理。譬如功勋科学家周兴铭教授就告诉我们,在我国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亿次机研制出来之前,美国把他们已经淘汰的巨型计算机租给我们使用,不仅租金比售价还高,而且其中央控制室不许中国技术人员进入,必须高薪聘请美国人。然而,在我们自己的“银河-I”亿次机研制出来之后,美国立即开放向中国销售同型巨型机。听着周教授的讲述,一股为民族争气、为国效力的热血豪情油然而生。

说实话,当时我的思想是简单幼稚的,对家庭、国家、家国情怀等概念不甚了了。后来读书多了,加上阅历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对军人的家国情怀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儒家传统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国天下由此联为一体。基于“忠臣必出于孝子”的传统认知,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点是“以孝治天下”。在外为官的人,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但国家有事可以应召,墨绖从戎,移孝作忠。所谓“墨绖从戎”,即穿黑色的衣服,以麻绳做腰带,在守孝期间从军作战。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对国家的忠,要高于对父母的孝。

现代社会扬弃了父母亡故后回家守孝的礼仪和制度,但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却根深蒂固。经久传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中,“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表达的就是忠诚与孝道统一的情怀。但事实上,从军在外的人,无法做到对父母的晨昏问请,能够在重要节日或假期回家看望一下父母,已经非常“奢侈”了。

我的家乡讲究给上了年纪的人庆祝生日,其实图的是儿孙满堂、举家团圆欢聚的天伦之乐。但是,直到父亲70岁,我都没有回家给父亲过过一次生日。“人生七十古来稀”,父亲70岁那一年,我决定回家给父亲祝贺生日。假都请好了,但事情就是那么巧,在启程回家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上级派来的紧急任务。军令如山,只能服从命令,履行职责。父亲生日那天,我给家里打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父亲态度很开明:“你做的事都是国家的事,那是大事。我本来就不爱搞这些东西,你安心做好你的事,我一万个高兴!”我知道,父亲怎么会不希望在他70岁生日时见到自己的长子呢?但我心里也清楚,在父亲心中“国家的事”永远重于家事。

近40年的从军生涯,最大的收获是培育了我一种心气: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对个人有什么利益,而应该是对军队、对国家是否有意义。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穿上军装才吃饱饭的。”这话一点不掺假。这种自警自励,让我从不敢有所懈怠,每天都是读书、研究、备课、写作……紧张有序,忙而快乐,哪天不做一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到晚上就会心神不安难以成眠。可人生不就应该这样吗?身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肩上扛着的是国家安危,那双盯着备战打仗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放松丝毫警惕。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