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试看天下谁能敌


■田明宇

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当“国之柱石”深扎“国之根基”,会产生多大的力量?我军历史上一个个“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的故事,蕴含着答案。

长征是一次决定我党我军存亡命运的远征。强敌之追堵、给养之困难、病疫之交侵、霜雪之严冷,这些生死考验为何没能阻止红军的脚步?那是因为,强渡大渡河时,有船工冒着枪林弹雨、战胜惊涛骇浪,将红军勇士送到对岸;翻越大雪山时,有百姓提供行军路线和诀窍,拿出仅有的辣椒和生姜;一路征战中,有老乡照料伤员、筹款备粮,做红军流动的后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于如何才能取胜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蒋介石给出的答案是,敌人的利器是飞机、大炮、战车,我们的利器是高垒厚壁。而毛泽东则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后来的事实,印证了毛泽东这一伟大的判断。

淮海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确,与60万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的,还有解放区543万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之比是9∶1,88万辆奔向前线的大小车辆,给前线送去了足够一个中等城市吃上5年的粮食。

回望我军奋斗历程,从抗日战争“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到解放战争“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再到抗美援朝“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这些可歌可泣的记忆,这些血肉相连的历史,昭示着未来:“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军队,名字中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定语——“人民”;人民军队,还有一个辨识度极高的称谓——“子弟兵”。人民为了子弟兵,甘愿不惜一切: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子弟兵为了人民,主动倾其所有:抗洪大堤上的“最美睡姿”、灾难降临时的“最美逆行”、长江浊流里的“最美潜游”,都是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的生动写照。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习主席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团结,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要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谱写军民鱼水情时代新篇”。今天,军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还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无论是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还是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都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都需要亿万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特别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一个宏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只有站在“群众的海洋里”,军地“团结得像一个人”,才能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做到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加强军地合力、实现军民同心,才能把握制胜之本,获得力量源泉,赢得未来战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