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人才航母”奋进强军航程

——国防科技大学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柯明君 陈 曦

强军兴军,人才为本。我军院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摄影:何书远 合成:张 锐)

“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走出一条有利于高端军事人才成长的新路子。”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并接见了科技创新团队代表,勉励他们埋头苦干、再接再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谆谆嘱托,润物无声。多年来,国防科技大学这艘动力强劲的“人才航母”,为我军培养造就了一支群星璀璨的人才军团——全军1/5的生长干部、1/8的硕士和1/6的博士研究生在这片沃土茁壮成长,15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从这里迈向强军之路,数十人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及各大系统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

超常之举引发“裂变效应”

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浪潮强势推进,部队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传统军事教育的瓶颈也越发明显。

“解决问题,要向先进理念和模式要战斗力!”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党委将目光聚焦到刚在国内崭露头角的“慕课”上。他们以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将课程拆分成多个知识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多媒体课件,让学员借助网络平台即可按需学习、随堂测试,并完成作业和课程考试。

上线112门课程,支持全军13家院校和部队训练机构近万段视频,获得提问42万余次,积累学习行为数据1亿余条……在第一个数字化在线教育三年规划完成之际,这一超常育人之举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这仅是国防科技大学超常举措育人才的一个缩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一流团队建设计划……近年来,该校以超常务实之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最近五届“两院”院士评选中,先后有7名专家当选;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军队科技领军和学科拔尖人才等150余人次;5个创新团队获评国家和军队级创新研究群体……超常之举引发人才成长“裂变效应”,不断为强军兴军灌注新动能。

绩效评估向一线人员倾斜,立功受奖优先考虑贡献突出的同志,领导干部主动将报奖资格让给年轻人……与一系列超常举措相配套,该校还通过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人才“松绑”,在博士留校、职称评选、立功受奖、绩效评估等方面,坚持不按资历不讲级别。一项项暖心举措,激励人才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前瞻谋划锻造“活力方阵”

今年“八一”建军节,该校电子科学学院34岁的青年科技专家陈思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第29届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授予的年度青年科学成就奖。当陈思伟还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孙明波、侯臣平、刘新旺3位年轻人,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我们取得一些成绩,跟学校的创新平台和良好环境分不开。”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陈思伟感慨地说。据介绍,自2013年该校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已有136名青年骨干被纳入计划作为重点对象培养,80%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奖项。其中,1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人被纳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与“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相媲美,该校探索建立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借助跨学院、跨领域、跨学科的团队联合攻关机制,有效促进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

3年前,时年32岁的研究员周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如今的他,跟团队一起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已成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无人机慧眼”创新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承担了国家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任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6岁,7次登上世界超算500强榜首;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同时承担起卫星关键载荷、测试设备研制等多项任务……中青年人才已成为全校24个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构成了一个个善于创新、长于创造的“活力方阵”,成为校园教育与科研一线的亮丽风景。

创业平台构筑“创新基地”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6项大奖,获奖成果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九位……今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从会上传来一条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成为该校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他们用强军事业凝聚人才,先后建成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一批科研试验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此为干事创业平台,在科研攻关的突破创新中增长才干、砥砺成长。

熠熠星空,浩瀚天河,创新之光在海天间闪耀。湘江之畔,一个个干事创业的平台上,一大批矢志攻关的顶尖人才构筑起国防科技的“创新基地”,一大批代表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认知科学基础研究团队承担国家重点课题40余项,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与技术突破,创新成果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围绕现代战争的“武器之眼”,研制出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大大提升武器制导打击精确率。

“天河”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国产核心芯片自主化替代,并推动“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项目和我国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

奖杯镌刻着世界瞩目的荣耀,更闪烁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之光。智慧的一次次迸发,源于突破与创新的壮丽实践。目前,该校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等数百项,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仅2013年以来,就有36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创新精神无处不在,创新激情从未褪减。国防科技大学这艘“人才航母”,正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驱动下,沿着强国强军的航向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