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尼泊尔8.1级强震发生后,塌方、滑坡、岩崩等次生灾害不断,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不惧艰险,紧急驰援——

滚石下的生死救援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三级警士长  何剑波

有时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倘若时光重新来过,悬崖1米处、飞石底下的我会做出什么选择?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勇往直前。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塌方、滑坡、岩崩等次生灾害不断。连接中国与尼泊尔的“天路”——中尼公路,部分路段损毁严重。

接到赴尼救援任务,我作为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一员毅然踏上征程。4月26日,唯一一条通向灾区的道路——友谊隧道,已然在我们面前。但是,从山上滑下的巨石掩住了隧道口。伴随余震和大风,峭壁上的巨石摇摇欲坠,隧道口上方不断有石头滚落。救灾车辆和私家车从隧道口排出去大约5公里长。

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情:塌方体长百米左右,左边是不断滚落碎石的峭壁,右边是深达200米的悬崖,悬崖下便是湍急的江水。窄小的路面上,毫无作业面可言,稍有不慎就会坠崖。年轻的操作手胆怯了,地方的操作手退缩了,轰鸣的机械也沉默了。

“我们可以等,但灾民不能等!每一分钟都事关生命。”

我钻进操作室,定神看着前方的道路,深呼一口气,开始小心翼翼地操作挖掘机清理塌方体。

晚11时许,余震再次给我们添麻烦。照明灯下,本就因松软的塌方体而左摇右晃的挖掘机直往下滑。看着近在眼前的悬崖,驾驶位上的我直冒冷汗,旁边的战友也吓得脸色惨白。

大概是急中生智,我一把将挖掘机的挖斗扎进土方石。只听“咚、咚”两声巨响,引擎盖被滚落的石块砸了两个大坑。但万幸的是,挖掘机没有再往下滑,停在了距离悬崖大约1米的位置。

为快速抢通道路,稍稍平复内心的恐惧后,我和战友们继续作业。失去了比较理想的作业面,我只能在挖掘机履带三分之一悬空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那种摇摇欲坠的感觉让人心惊肉跳,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加之不断砸下的飞石,我只能一遍遍告诉自己:稳住。

当时,紧跟着的两台挖掘机也在不断拓宽道路。

经过大约5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堵塞在道路上的碎石终于被清理完,友谊隧道、国道318线K5362处等关键路段被打通,比预计时间提前了6个小时。

5月12日下午3时许,尼泊尔7.5级二次强震袭来。大地猛烈颤抖,挖掘机剧烈摇晃,差点把正在吉隆口岸附近作业的我从驾驶室里甩出来。有了之前的经验,我迅速将挖斗前伸抵挡落石,随后跳下挖掘机,钻到机身底下,靠着履带保护自己。

四周的山体开始垮塌,飞石从头顶呼啸而过,我紧闭双眼躲在挖掘机下面,那种听天由命的感觉虽然短暂,却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煎熬,对仍被压在废墟下的灾民的恐惧也更加感同身受。

所幸,蜷缩在车下的我,只有手部和脸部被小石块划破。出来一看,挖掘机驾驶室顶部被石头砸了脸盆大的一个坑,挡风玻璃也被砸得稀碎。

赴尼抗震救灾的30天里,我们几乎没有换过衣服,背部、腹部、腿部的皮肤都被磨烂;身上被锋利的石头划了一个个口子,每次都只是用酒精消下毒,但往往是刚刚结痂又被划破,处理伤口的军医看到都忍不住流泪。

救援过程中,我们生怕再给当地民众增添任何悲伤。在经过沿途村庄时,我们没有扯断一根电线、没有压坏一根水管;处理压埋物品时,我们坚持登记造册,妥善移交车辆和重要物资;挖出遇难者遗体后,我们也妥善处理,脱帽默哀。

5月20日下午,在尼泊尔提莫里村,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和尼泊尔军方共同宣布吉加公路实现全线贯通。

“虽然我不记得每个人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尼泊尔人民。”听到这些话,我们顿时觉得身上的伤痊愈了,心情也舒畅了。

5月24日,是我们离开的日子。那天,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道路两旁成片的芭蕉树叶,轻轻扬起大扇叶,仿佛在挥手告别。掌声、竖起的大拇指、小朋友们不太标准的敬礼,以及村民手掌里的那一句句“感谢中国”……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涂敦法、石开群,本报记者代烽采访整理)

图①:尼泊尔强震救援现场。

图②:何剑波正在操作机械。

涂敦法供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