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摄影作品,是摄影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这类作品因其内容的独特性、画面的神秘感、视觉的冲击力,在读图时代越来越受到读者喜爱。军事摄影在人类战争与军事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在国内外各种摄影赛事上,军事摄影作品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拍好军事题材的摄影作品,是许多部队摄影爱好者普遍关心的话题。总的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掌握基本的摄影技巧。为什么不同的摄影者站在同一个地方、运用同一种拍摄器材、面对同样的拍摄对象,拍出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呢?主要是因为摄影技巧的不同。即使是用手机拍摄,素养过硬的摄影师与一般摄影爱好者拍出的照片也是不一样的。用手机对着物体随便一拍,谁都会,但那叫拍照,不是摄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要想拍摄出比别人更好看的照片,就要更加熟练地掌握摄影技巧。这种技巧,主要表现在时机的把握、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以及对比度的调整等方面。因此,当我们拥有了一部相机之后,要尽快熟悉相机的使用功能,掌握最基本的拍摄要领,并通过实践反复练习。由此,可提高自己的拍摄技巧。
呈现军事摄影的美感。为什么有的军事摄影图片那么耐看,而有的照片看一眼就够了?这主要是因为画面给人的美感不一样。就像人的长相一样,长得漂亮的人往往会受到更多关注。军事摄影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之美。军人威武的身躯、矫健的形体、发达的肌肉是一种美;整齐的队列、敏捷的动作、顽强的作风是一种美;勇猛的性格、大爱的柔情、无畏的精神更是一种美。二是装备之美。驰骋的铁甲、破浪的军舰、呼啸的战机,以及破云穿空发射的导弹,无不给人视觉上的震撼。三是人与物的结合之美。军人端着枪冲锋的英姿、维护各种装备的动作、驾驭现代化兵器的身影,都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但如果拍摄者没有一定的美学素养,就很难拍摄出这些美的画面。
让熟悉的拍摄题材陌生化。如果说军事题材的摄影有什么短板的话,那就是拍摄的画面容易同质化。军人好像还是那些军人、装备还是那些装备,动作还是那些动作,军营年复一年唱着同一首“四季歌”。要防止军事摄影同质化的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熟悉的拍摄题材陌生化。比如拍摄同一辆坦克,摄影师要想让它给人不同的感觉,就要变换各种角度和花样拍摄。可从上下左右不同视觉方向拍,可以在静止、运动中拍,可单个拍、集群拍,可选择在大白天、黄昏中及星空下不同的时间拍,也可选择在雪地、沙漠、草地、泥泞、江河等不同环境里拍摄。只要肯多动脑筋,同一种拍摄对象就会拍摄出不一样的画面,进而给人以新鲜感。
不能总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许多摄影爱好者是从模仿他人的图片开始拍摄活动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模仿别人的摄影作品中,画面就不会有突破,看多了会让人生厌。比如军马在雪地上跋涉的图片,读者可能在不同媒体上一个冬天就能看到许多幅,你说这样雷同的画面怎么能叫人喜欢?对于部队摄影报道员来说,如果见到别人拍摄了什么题材、什么角度的照片,也模仿着拍一张投到媒体去,那叫“马后炮”,不但画面雷同,也缺乏新闻性,采用的概率就很小。面对他人拍摄的一幅优秀摄影作品,应该琢磨这样的问题:如果自己去拍,会从什么角度下手?这样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拍摄?经过思考,你才会使自己从别人作品的窠臼里走出来,拍摄出独具特色的摄影佳作。
注重在现场抓拍镜头。军旅生活既是相对枯燥单调的,又是生动丰富的。只要拍摄者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画面。比如,某连长要探家,特地买了一套西服,指导员主动帮他打领带。这个画面恰好被连队报道员看到并抓拍下来。这幅图片反映了一对连队主官的亲密关系,具有新闻性,稿件投给《解放军报》后,很快被大篇幅刊发出来。训练场上,是最容易出摄影佳作的地方,关键是我们的基层摄影报道员要有随时抓拍的意识。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拍摄者如能尽快赶到现场,就可能拍到精彩的图片。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那些获得大奖的摄影作品,多数是在现场抓拍得来的。有些人摄影时总爱导演一番,这对新闻摄影来说是失实的大忌,即使是拍艺术摄影作品也难出彩。唯有抓拍,才是出精品佳作的正途。
注重知识和思想的积累。拍摄者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他的镜头里才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对于写作者来说,言为心声;对于摄影人来说,则是图为心声。别看摄影人手指那么轻轻一按,咔嚓一声就有了一幅图片,其实那是他文化素养和思想心灵的反映。要想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人平时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和精神高度。如此,他拍摄出的摄影作品才会具有一定的美学品位和思想深度,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