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巍巍太行,国防小镇游客多

——“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太行山篇


■本报特约记者 刘松峰 中国国防报记者 贾 勇 通讯员 李树岭

秋日的太行山,峰峦叠翠,愈显雄奇。

河北省涉县石井沟村村口,几台压路机正在碾压停车场地面,旁边巨石上镌刻的“国防小镇”4个大字格外醒目。施工现场,县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基础设施搞好了,来石井沟观光的人会越来越多。

村在山上,入村就是上山。沿柏油路往上走,山崖石壁上,反映太行军民抗日场景的浮雕、壁画,像连环画一样依次展开。自2018年12月该村被邯郸市评为国防小镇以来,村民们便以讲解员、山货销售员、“农家乐”主人的身份,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几年前,别说外地的游客来参观,就是临近村的姑娘也不愿嫁到俺们村。”69岁的村民李电荣告诉记者,有了邯郸军分区的帮扶,村子旧貌变新颜。

石井沟人世代傍山而居,几乎与世隔绝,2014年该村被列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5年,邯郸军分区挂钩帮扶,当时该村无集体收入、无医务室、无学校、无工厂、无小卖部、无柏油路、无网络信号,全村120户中有92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靠天吃饭,也靠天喝水,下雨天把雨水收集进水窖,然后一年四季饮用。

“尝一口夹杂着野草味、土腥味的陈年雨水,扶贫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军分区领导说,邯郸是革命老区,当年老区群众为了革命胜利曾作出巨大牺牲,成就了八路军129师“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佳话。作为人民子弟兵,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

“石井沟村岩层厚、石头硬,钻井队打了几十天仍不见出水,再往下钻,一天消耗一个钻头,一个钻头就是一万块钱。”回顾打井历程,李电荣说,这些困难让扶贫工作队承受着巨大压力。

“当年老区群众毁家纾难、支援前线,今天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为乡亲们打出水来。”扶贫工作队态度坚决,当钻到878米时,泉水终于从岩层中喷涌而出,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

村民致富不仅要有水,还要有项目。经过多方调研,军分区投入专项资金,为该村建成两期光伏发电项目,带动当地政府出资建成第三期项目。这个项目只需前期投入资金,后期维护到位即可年年受益。

后来,军分区还出资帮助建起服装厂、木耳香菇大棚。2018年底,石井沟村脱贫摘帽。2019年底,该村最后两户贫困户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

大山以前是群众致富的障碍,如今却成了“生金富矿”。驻村帮扶队依据山形走势,因地制宜打造起一座具有山村特色的国防小镇。漫步小镇,浓郁的国防气息扑面而来,一段蜿蜒向上的古城墙、一系列就地取材的主题雕塑,吸引着游客久久驻足观看。

小镇建设过程中,军分区官兵和村民还发现石井沟的另一个宝贝——寒武纪时期的岩石。在专家指导下,他们在石壁上雕人像、刻兵器、绘风景,并建起地质文化长廊,使国防教育与地质知识普及融为一体。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军分区领导说,他们将制订国防小镇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打造让乡亲们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石井沟村宛如大山怀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践行宗旨敢啃“硬骨头”

■李力迪

针对石井沟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条件不足等难题,邯郸军分区践行宗旨敢啃“硬骨头”,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国防小镇,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战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破解“难中难”,须有“硬招数”。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加大扶贫支持力度,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生态资源,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只要各种措施持续发力,不断巩固扶贫成果,就能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目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