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匣里金刀血未干


■张德生

华夏大地自古征伐不断,刀作为一种冷兵器,曾长时间风靡于战场。龙泉、太阿等上古名刃,至今为人传诵。

火药的普遍使用改变了这一切。莎士比亚这样写道:“人们不该把制造火药的硝石从善良的大地的腹中发掘出来,使无数大好的健儿因之都遭到暗算,一命呜呼。”

然而,在那场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飞机、大炮、枪支等热兵器早已唱主角,而作为冷兵器的刀,再次闪亮登场,而且创造了一场场“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战争奇迹。

空降兵某部史馆内陈列着两把战刀,一把是锈迹斑斑、刀刃崩裂的八路军铁片大刀。那是1938年9月,该部前身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在掩护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包围,弹药耗尽后,官兵端起枪刺杀进敌阵,抡起大刀死战不退。战后,当地群众从烈士身旁找到了这把大刀,交还给游击支队。

另一把是缴获的日本军刀。4年之后,游击支队发展壮大为八路军某部2团。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战斗中,2团官兵与敌人进行了异常惨烈的肉搏战。6连3班班长王亮身受重伤仍端着刺刀连杀4名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战友们打扫战场时,从王亮遗体旁的一具日军尸体上缴获了这把日本军刀。

这两把刀,是我军在抗战中的一个剪影。从太行腹地,到齐鲁大地;从冀北平原,到华南丛林,一支衣衫褴褛、武器简陋的部队,臂章上写着“八路”二字,许多人没有枪,有的拿着刺刀,有的提着鬼头刀。就是这样一支起初并不被看好的部队,因为敢于刺刀见红、与敌血战而闻名于世,最终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25团8连在蟠龙保卫战中,与日军展开1个多小时的白刃格斗,冲杀声和刺刀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震撼着大地。6班一个战士被刺中腹部仍英勇拼杀,死死抱住一个敌人,用牙齿咬断其咽喉,最后与敌同归于尽。

捷报上传,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副主任陆定一专门到八连看望慰问官兵,指出:“一个年轻部队敢与敌人刺刀见红,取得了全歼敌人的重大胜利,要发扬这种光荣传统,战后要授予奖旗。”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该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

传说中,古阿拉伯国王曾获得一把大马士革弯刀,决定将此刀赠予国家最英勇的战士。众人纷纷赞美此刀的宝贵,同时也感到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稍微短了一些。此时,太子聪慧地说:“前进一步,刀就够长了。”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固然,上前一步可以让刀的攻击性增强几分,同时危险性也会增加几倍。抗战中,为了战胜对手、赢得胜利,我军将士选择近战、夜战,以高敌一筹的血性胆气弥补了武器装备的不足,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毫无疑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是我军的制胜刀锋。然而,“猛将军无刀杀不得人”,我们从不否认“钢”的重要性。“钢”与“气”自古就是左右战争的两个重要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抗战时期的第29军,因喜峰口大捷而扬威,因“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而扬名。但很少有人提及,“大刀队”夜袭后撤退,遭到日本军队密集火力射击,伤亡大半。纵然《大刀进行曲》激励了无数中国子弟兵顽强冲锋、血战到底,但有一点必须清醒:我们永远需要“大刀精神”,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大刀”时代。

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的落后更是致命的。如今,大量新装备、新武器列装部队,为我们赢得战争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要看到,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场面也许越来越少,但战争的毁伤性、残酷性空前增大。现代战争让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大显身手,也让更顽强的战斗精神锋芒闪耀。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钢”是物质,“气”是精神。“钢”可以砥砺“气”的锐度,“气”可以弥补“钢”的不足。只有“钢”强“气”更盛,我们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武警湖南总队株洲支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