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善于“问计于兵”


■易淼淼

●“问计于兵”关键在怎么问、问什么,重点在问完之后怎么办,需要形成从意见建议到措施行动的完整闭环

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谈到“坚持问计于民”,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问计于民”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也是防范风险、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的重要法宝。具体到部队基层建设,则需要做到善于“问计于兵”,用好基层官兵这个“智囊团”,发挥好群众智慧,群策群力推动基层建设发展。

基层部队作为贯彻改革举措的末端和履行使命任务的终端,问题常与使命共生,困难常与任务相伴。面对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最需要应对办法,也最难拿主意。如果单纯依靠上级机关“传经送宝”,寄希望于“一张方子治百病”,往往事与愿违。只有通过“问计于兵”,充分发挥基层官兵主观能动性,提高基层部队自建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问题。

我军历来有“问计于兵”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创新战法,正是一线官兵的智慧结晶;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基层连队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先进带兵经验和练兵方法在全军推广;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兵教头”“兵专家”在部队训练、装备改进、战法创新上建言献策,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基层方案,贡献基层智慧。

然而同时也要看到,在“问计于兵”这个问题上,有些领导和机关干部仍做得不够,不能有效调动起官兵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有的不会“问计于兵”,喜欢单打独斗,囿于“满负荷管理”等老套路,以“鸵鸟心态”面对部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不愿“问计于兵”,害怕征求官兵意见会让自己失了面子、丢了权威,热衷于搞“一言堂”,思路不清点子多,情况不明决心大;有的空谈“问计于兵”,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座谈会开得多,意见反馈少,建议征求得多,采纳落实少,往往“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毛泽东同志说:“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基层官兵战斗在一线、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是名副其实的“百宝箱”。善于“问计于兵”,激活基层官兵建言献策的“一池春水”,许多困扰基层建设的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许多阻滞发展的现实矛盾也能一破百通。

“问计于兵”关键在怎么问、问什么,重点在问完之后怎么办,需要形成从意见建议到措施行动的完整闭环。首先应敢问真问,坚持发扬民主,拓宽建言渠道,重视意见反馈,集体的事让官兵举手,官兵的事让官兵动手,增强基层官兵主人翁意识,激发基层官兵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做到“想提建议有渠道,提的建议能用到”。其次当问准问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官兵最关心的事,集中精力瞄准问题突出点、矛盾集中点、困难交织点,开好“诸葛亮会”,问题一个个讨论、一个个解决,解决问题务求彻底,增强基层官兵“获得感”。最后须用好用实,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征求意见轰轰烈烈,采纳落实悄无声息,也不能“听风就是雨”,而应把有用、管用、实用的意见建议筛选出来,通过集体讨论去粗取精,利用实践检验去伪存真,细化为措施,固化成制度,优化为传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基层官兵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如果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就会打击官兵建言献策积极性,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只有善于把广大基层官兵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充分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智慧力量,在花繁柳密中看清方向,在风狂雨骤中行稳致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