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教育重在适合有度


■陈大昊

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决定采取和平解决方式,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不少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觉得蒋介石杀了我们那么多人,不能轻易放虎归山。毛泽东来到红军大学给学员上课,有人问:“放了他,他会抗日吗?”毛泽东风趣幽默地说:“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西安事变就是这样。”听课学员在会心的笑声中理解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作家萧三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授课:“在同一会场里,工人、农民、兵士、老太婆们听了他的讲话不以为深;大学教授、文人、学士听了不以为浅。”这也给今天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式。

有人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供给侧”与官兵“需求侧”不相适应,但更多的还是“供给侧”跟不上“需求侧”。的确,现实中不乏一些教育“曲高和寡”,不考虑官兵的需求喜好和接受能力,习惯“你听你的、我讲我的”,大道理讲得很空、小道理讲得很大、实道理讲得很虚,“点头率”“点赞率”势必大打折扣。

教育不接地气,自然难聚人气。与之相反,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有的为了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只追求“有意思”而忽视了“有意义”,甚至出现理论“通俗化”沦为“庸俗化”、授课“口语化”变成“口水化”等情况。如此看似“寓教于乐”,实则本末倒置,危害不容小觑。

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兵是教育的主体,官兵的需求往往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官兵的需求也有对错之分、雅俗之别,官兵“想听的”不一定是“该听的”,官兵“想要的”不一定是“需要的”。教育决不能一味“迎合”,而应当学习毛泽东授课工人农民“不以为深”、大学教授“不以为浅”的教育方法,讲好大道理、实道理,同时从“适合”“有度”出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曲高和寡”失人气,“哗众取宠”显俗气,两种情况都应极力避免。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核心是如何把握好方向与方法的关系。有人说,方法就是方向加上做法。方向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讲什么”的方向搞偏了,“怎么讲”的方法再创新,这样的教育也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不论是供给主导需求,还是需求牵引供给,必须着眼培养听党指挥的接班人、砥砺能打胜仗的战斗队、塑造作风优良的子弟兵,首先把正“教”的方向、“育”的目标,然后再对准“活”的思想,追求“新”的形式,不能本末倒置。

不同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信仰的味道”“硝烟的味道”,也要有“时代的气息”“创新的气息”。把理论讲得有高度而不高深,把教育搞得有灵魂而不失灵活,实现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