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晋察冀军区化工厂——

在陶土缸里生产出弹药原料


■齐海洋 任天宇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封锁和扫荡。晋察冀军民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日军,战斗打得异常艰难。

为解决八路军部队弹药供应匮乏的问题,1940年3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边区成立了第一个子弹厂——军工五连。子弹厂成立初期,工人们生产子弹的方式是以复装子弹为主,即回收已经打过的子弹壳装填上发射药,再装上子弹头。当时,晋察冀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没有子弹发射药,工人们只能从缴获的炮弹中挖取出来再装填到子弹壳内,这种方式危险性极高,操作稍有不慎就有爆炸危险。

1940年7月,晋察冀军区老一辈军工人利用当地陶土缸成功试制出硫酸,创造出“缸塔法”硫酸生产的新工艺,为研制火药创造了条件。同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河北唐县大岸沟村和蟒栏村分别建成晋察冀军区化工一厂、化工二厂,专门生产子弹所需的发射药,解决了子弹发射药短缺的难题。

建厂之初,生产条件异常艰苦,既没有防酸工作服,也没有防有害气体装备。长期在酸性环境中工作,不少人出现皮肤大面积脱皮,并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衣服也常常被烧得布满窟窿。环境越艰苦,老一辈军工人的创业动力越充沛,靠着顽强意志、必胜信念,他们誓言要造出更多的弹药服务前线作战。

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化工厂制酸装置得以改进完善,硫酸生产方式也步入正轨。随后,晋察冀军区化工厂制造出硝酸、无烟火药等产品。截至1942年,晋察冀军区化工厂月产硝酸1000公斤、硫酸3000公斤、硝化棉200公斤,为八路军官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