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全军首个基地化国家能源示范工程建成投运


本报讯  于海青、记者孙兴维报道:“全容量并网,成功运行!”近日,随着风力发电机扇叶缓缓转动,综合能源管控系统显示屏上的字符不断变化,历时3年建设的全军首个基地化国家能源示范工程项目,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建成投运。这标志着该基地形成了以风光发电为主、柴油自发电为备、电网输电为辅、智能储电为支撑的供能新模式,供电不仅可靠性强、电力自给率高,还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地和驻训部队用能难题。

据了解,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冬季气候恶劣,演训保障任务繁重。场区部队用电、冬季取暖用能需求较大,特别是训练高峰期,电能保障无备用、锅炉供暖不足一度成为保障难题。

为此,军委后勤保障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借鉴有关新能源建设项目经验,共同建设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国家能源示范工程。陆军有关部门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该基地实际用能需求,探索建设多能互补军事智能微电网和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打造大型军事基地能源综合利用、保障安全可靠的示范工程。

该项目采用“国家政策支持、军企分摊投资、企业建设运营、部队购买服务”创新模式,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方式运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享受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优先保障基地自用,剩余电量足额并入当地市政电网。

据介绍,该项目采取军地联建方式,部队提出需求、获取优惠供能,企业统一建设、全寿命运营,运营期满后资产移交部队,减轻部队建设和维护管理压力。与市政供电相比,该项目用电成本可降低三成左右。

上图:光伏电站和风电场。

华海城摄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储供基地探索供能保障新模式—— 

应急供电有了新能源“充电宝”

■张先达 本报特约记者 黄小春

前不久,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储供基地,一场大批量物资紧急发出演练正在进行。

库房内,电动牵引车、桁吊设备等进行连贯作业。突然,满负荷运转的桁吊设备失去动力,停止工作。

“市政供电遭‘敌’破坏,卫星过顶侦察!”特情骤然而至,现场指挥员一边将保障单位的运输车辆调度至丛林隐蔽待命,一边命令仓库保管员潘长尧迅速切换供电模式。很快,供电设备恢复运转,作业照常进行。

“新能源供电系统就像‘充电宝’,使收发用电实现了‘一键恢复’。”潘长尧高兴地说。

“执行物资收发任务过程中,一旦断电,仓储供应保障会受到很大影响。”该基地某保障队队长吴端杰介绍,现有的燃油发电机应急保障模式,恢复发电间歇时间长、供电稳定性不佳,且容易受外界干扰。

为此,该基地围绕“供能保障不间断”课题,探索建设供能保障新模式。经多方调研论证,他们按照“供需相适、操作简便、隐蔽伪装、快捷便利”要求,建成了辅助营区用电供应的新能源供电系统。

密林深处,记者在某水库看到,水面排列着多组太阳能光伏板。毗邻水库的山顶迎风口,风力发电机扇叶迎风转动。

走进技术作业区,吴端杰介绍说,在市政供电切断的情况下,只需打开电源盒按下“切换”按钮,该区域所有设备便可照常运转。

在综合集成间,新能源电能数据以柱状图形式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仓库保管员可实时查看各作业区域用电量,并据此控制发电设备的开启或闭合。此外,他们还在重要目标点位设置节能开关,确保新能源电力发挥最大效能。

“新能源供能保障模式为收发任务提供稳定清洁能源,节省了用电成本,保障效能更高。”该基地保障部领导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