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中不落梅


■高海涛

认识科长,是在武汉的军营里。1972年冬,我参军到空军第二炮兵独立第七师,师部就在武汉。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师部警卫排。站岗执勤的时候,需要向所有经过的军人敬礼,同时接受还礼。有一位首长让我印象颇深,他年龄大约40多岁,身材匀称,标准的军人样子,却又十分儒雅谦和,每次还礼都很正规。后来有人告诉我说,那是司令部作战科胡太玄科长,正团职,业务水平高,很有文化,是全师有名的“第一支笔”。

我们那批兵,参军的时候说是“文化兵”,高中毕业是基本条件。其实那时很多高中生并没学过多少知识,更不用说文化了。但因为是导弹部队,对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重视的,我们指导员就经常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并强调这是毛主席说的。重视文化,是我军的一个光荣传统。

所以我很钦慕胡科长,站岗的时候,就总希望能看到他的身影。有时没等他走过来,我老远就行注目礼。而真正领略到胡科长的风采,是在一年多后,我从警卫排调到司令部作战科任绘图员。作战科除了科长、副科长,还有几位年轻干练的参谋,绘图员是唯一的士兵。我每天坐在绘图室里,除了看地图、练习绘图、熟悉军史,还有就是抄写材料。而在所有材料中,我最爱抄写科长亲自起草的材料。他不仅文笔好,他的字更令我羡慕不已。除了不是用毛笔写的之外,几乎每一页都堪称书法作品。所以,每次抄写的过程,也是我向科长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工作,当然是非常快乐的。

科长对我们工作要求很严格,但更多的是关怀和体贴,从没有首长架子。记忆中他总是那样云淡风轻,和蔼可亲,而从他的身体力行中,我们都能感悟到真正军人的情怀,以及纪律的威严、作风的严谨、工作的扎实与一丝不苟。每天早晨出操,他的身影几乎是整个师部机关的标志,走在队列前面,军装整齐、军姿挺拔。

逢年过节,科长会把我们请到家里吃顿饭,特别是科里的几位单身参谋和我。科长是湖南人,但给我们做的几样菜却不是湖南菜,而是细心地照顾到大家的口味。千里从军在外,能找到家的温馨,现在想起来我仍很感动。

我当时喜欢读书写作,期间写过一篇文章得到《文汇报》编辑的肯定,还寄来盖着公章的用稿证明。科长看了,连声赞赏,并向师首长做了汇报。当时正赶上师里成立学习中心组,需要有一个战士代表,经科里推荐,我做了这个代表。有一次,他还亲自和政治部协调,给我借来很多书籍,让我读过之后和他交流。科长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懂得很多。记得有一次中心组学习,师长说,我们是“蓝剑”部队,蓝剑倚天,没有文化怎么行啊?既要学技术,也要学文化,要是我们的参谋干事都像胡太玄科长那样,就好了!

蓝剑,是指我们的地空导弹。当时二炮部队也有自己的军歌,当年我们都会唱:“毛主席给我倚天剑,战士持剑卫蓝天……”

武汉的春天很美,蓝天白云,江波浩渺。师部军营是个大院,营房旁边,有时会看到梅花。而同样的梅花,在科长办公桌上也有一盆,似乎经过修剪,格外好看。荆楚大地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而武汉的梅花更有名。李白有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有人这样解释,说五月已是初夏,一般是看不到梅花的,但在江城武汉,梅花开得早,落得却很晚,五月有时也能看到。我赞成这个解释,在我印象中,科长办公桌上的梅花就落得很晚,仿佛是一种不落的花。

1975年,空军作战部要编一本《空军参谋业务手册》,成立编写组,工作地点就在我们师部。科里推荐我参加这个编写组,我觉得特别荣幸。编写组有从各军区空军临时抽调来的业务骨干。虽然时间不太长,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良好的素质。而老科长却是更忙了,他既要安排全师的作战训练工作,也要负责这个编写组,有时还要去北京汇报,或是去下面各营调研。但不论多忙,他的身影总是从容坚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和气质。

有一次师部机关组织打靶,我因为在警卫排训练过,成绩不错。第二天,科长特意送给我一幅字。我知道这是奖励我的意思,上面写的是陆游的诗句,“一枕清风又过梅”。

1976年春天传来消息,说部队要精简整编,我们这个独立师,将变成团的建制,而作战科将变成作战股。有人对我说,作战股可能不设绘图员了,你可能要下连队。这让我感到很犹豫,不是怕艰苦,而是担心这是蓝剑部队,自己当兵3年,如果重新学技术,可能会给连队增加负担。于是我主动写了报告,申请退伍。这在当时,显然是个很幼稚很轻率的举动。报告交给当时主持科里日常工作的副科长,没几天,一位副参谋长和我谈话,说师里同意了,你可以退伍。直到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还没征求过科长的意见。

我和科长是在从师部大楼去指挥所的路上见面的,我敬礼,他还礼。现在想起,他当时举手还礼的动作似乎很慢。科长问我:“你真的想好要走了吗?”普通话带一点湖南口音,语气中还有一点淡淡的惋惜和责怪,但不多不少,极有分寸。我说,是的,科长,感谢这几年的关怀鼓励。科长无言,抬头望天。那是个晴朗的日子,蓝天上的白云伤感而美丽,空落落的,惘然若失,就像我现在想起他的心情,一瞬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离开部队前,科长送给我一套鲁迅的书。在当时,那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不仅如此,在我回到家乡后,倍感自卑和失落的时候,他又给我写来几封信,鼓励我努力上进。那套鲁迅的书,我现在依然保存着。在1976到1977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里,我经常是一边读鲁迅的书,一边看老科长的书信手稿,没事时就模仿几遍。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还像在部队一样,每天抄写老科长亲自起草的材料,但已经不是什么文件,而是人生的殷殷期冀、嘱托和教诲。至于他送我的那幅字,我也一直没舍得装裱,而是和我珍藏的那套绿军装放在一起,时常会翻出来看一看。军中有清风,风过梅花新,总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提示,人生当如梅,长与清风伴,任何时候都不能自卑,不能污浊,不能沉沦。

80年代,我在大学读书任教期间曾辗转联络,和科长恢复了通信。科长那时已调到空军雷达学院,担任研究员。他曾经带过的兵和指导帮助过的参谋,有的已是旅长、师长、司令员,而科长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地做学问……

老科长活到90岁。有一天,我打开电脑,意外搜到他生前的许多书画作品。特别是那些国画,我以前都没见过,表现大地回春的作品,如《梅雪精神》《燕子归来》《斜风细雨》,传达出一种心系家国故园、草木山川的真挚情怀。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这些画很多是写意梅花,各种姿态和色调的梅花:映雪的梅花、报春的梅花、江城五月的梅花,都仿佛是不落的梅花——其中有一幅就题为《不落梅》。让我一下子想起当年,在武汉,在军营,在科长办公桌前走过的那些青春岁月,想起一个军人应有的格调和风采。

也许对我来说,科长既是首长,亦是良师。他忠诚敬业,献身国防,一直都在默默守卫着蓝天白云,而这蓝天白云不仅在大地之上,也在每个普通战士的心上。毫无疑问,像科长这样的优秀军人很多。可以说,每个部队,每个军营都有。他们是军中的不落梅,毕生奉献,传递温馨,言传身教,无怨无悔!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军的历史才星光灿烂,花开不落,并不断续写着新的光辉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