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官兵园地>>图片>>正文

英模群雕传承崇高信仰
——感悟广州军区部队军营雕塑文化的魅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 罗 辑责任编辑:张锋2010-09-22 05:09
 
􀲛广州军区某海防连新老党员在“天涯哨兵”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
 

    李向群塑像

    广州军区继2003年为所有团以上单位配发了7位英模人物铜像雕塑后,今年5月,又铸造并配发了以杨业功为原型的英模铜像雕塑。除此之外,几年时间里,广州军区各部队结合本单位团队历史、英雄人物形象、营院建设理念等,又相继建成200多座各具特色的军营主题雕塑。雕塑这门艺术从最开始的“文化点缀”逐渐成为基层部队一种体系化、规模化的文化景观。 

    踏访华南座座军营,触摸那一尊尊或精致、或粗犷的雕塑,聆听一个个雕塑背后的动人故事,仿佛这些大理石、青铜、花岗岩所凝聚的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历史瞬间,更凝聚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信念和力量。

    定格壮烈的历史瞬间

    在漫漫的时光岁月中,雕塑就像历史最为忠实的守望者一样,在记录历史的同时本身也渐渐融入历史。也许是在这样一种情愫的感染下,当我们走近那一座座军营雕塑时,就越发感觉到历史的厚重。

    走进“塔山英雄团”团史馆,一座塔山阻击战大型浮雕映入眼帘,耳边枪炮齐鸣,仿若把人带进了半个世纪前的战场:1948年10月,该团奉命在塔山堡地区,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塔山阻击战,全团指战员浴血奋战6昼夜,以血肉之躯鏖战于敌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中,创造了“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阻击战”范例。

    透过浮雕,先烈们用血肉之躯铸造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成为激励一茬又一茬官兵顽强进取的团魂。“塔山英雄团”政委严国正说:“雕塑就是这样一种很奇特的艺术,他能够让你产生联想,让每一个经典的历史瞬间定格成永恒。” 

    而来到某步兵团七连连史馆,以5位站在峰顶、伤痕累累的八路军战士为原型的雕塑跃然眼中,不错,这正是赫赫有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七连前身就是五壮士生前所在连队。

    雕塑定格了5名战士在最后一刻,纵身一跳前的英姿,也定格了那种同仇敌忾的豪气,视死如归的壮志,以及义无反顾的坚毅……正是因为数千万抗日军民的这种豪气、这种壮志、这种坚毅,才成就了抗日战争那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篇章,而五壮士的形象亦成为这部篇章中最为辉煌的人物。

    “全军这么多基层连队,而将这尊雕像安放在我们连队,这既是对先烈最深切的纪念,也是我们连队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对我们后来人的激励。”指导员席东不无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继承的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五壮士的褒奖,而是历史对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入侵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高度肯定。

    如果透过一尊雕塑了解一段历史,需要耐心的理性思考,那么,一片雕塑群所反映的历史,会让你有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在某机械化步兵师营区主干道的一侧,分列着百团大战、安阳攻坚、突破三八线、长江抗洪、抗冰救灾等10尊雕塑。光听这些雕塑的名字,就足以让你对这样一支转战南北、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肃然起敬。

    置身于这个步兵师的雕塑群中,你会感受到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感受到“人民军队为人民”宗旨的薪火相传,更会切身感受到中国革命史的波澜壮阔……“这就是雕塑的力量,它能用形象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来描绘历史、浓缩历史。”某集团军政委岳世鑫认为。 

    折射军营的时代风貌

    在某团办公楼前,矗立着一尊名为《九天九夜》的雕塑。厚重的青铜永远定格了2008年2月,4名战士在抗击冰雪灾害中连续奋战39个小时后酣睡的模样,也定格了人民子弟兵为民服务的赤子之情。“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人民群众授予我们最崇高的荣誉。”站在雕塑面前,回忆两年前的往事,时任该团政委、现任某师政治部主任的方明告诉我们,就雕塑的功能而言,任何纪念性的雕塑既是一段历史的回顾,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当然,有的雕塑无须去回味和解读,只需看一眼便能激发出观者深深的敬仰之情。 

    东瑁洲岛,南中国海上的小岛,驻扎着一个海防连。小岛四周悬崖峭壁、礁石林立,全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淡水奇缺,自古无人居住。海防连官兵是岛上的唯一居民。登岛上岸,一座高高矗立的花岗岩战士雕像便映入眼帘,格外威武,这就是令人耳熟能详的“天涯哨兵”雕像。守卫海岛,“天涯哨兵”雕像就像永不疲倦的卫士,手握钢枪,目如鹰隼,守卫着祖国的南疆。“跟‘天涯哨兵’肩并肩站岗放哨,守岛戍边的种种艰辛瞬间化为神圣的使命,自豪之情溢满心田。”一位守岛战士这样自豪地说。一茬又一茬官兵登岛又离岛,奉献了青春,肩负起使命,化作“天涯哨兵”永存的精神力量。

    在广州军区每个建制旅团的英雄广场,“英模铜像群”显著地安放在绿树和鲜花丛中,如今已成为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我们一行来到“李向群连”时,各排、班正围坐在李向群雕塑旁展开半年工作总结。这种形式已成为该连的惯例和传统。“其实,向群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要让他见证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鞭策我们的失败和不足。”从连长朴实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看到雕塑中,李向群那年轻的脸庞上依然神采飞扬、朝气蓬勃。 

    “雕塑形象地表现人类的思想和理念,给人一种精神情感的滋养,一种历史血脉的传承。”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马必强告诉记者,当官兵们透过雕塑感怀先烈时,雕塑作品正渐渐成为强烈的“精神磁场”,成为无声的“政委”和“指导员”。

    在某团“密云尖刀连”,我们驻足在连队那尊“38把枪刺直插密云城头”的雕塑前,聆听着指导员李刚和讲述那段光荣的战史。1948年11月,解放密云的战斗打响,该连担任主攻任务,与国民党部队展开生死搏斗。惨烈的战斗让全连只剩下38人,但这38人用刺刀与敌人肉搏,突入城中,为解放密云和北平立下头功。这尊雕塑,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将38柄刺刀的形象“刻”进了历史。 

    “争不到第一,抢不到第二不丢脸,但训练成绩如果进不了全连前38名,那还有什么资格做尖刀连的传人。”连长田康华告诉我们,战士们都想成为那38柄刺刀中的一员。 

    正是那样,官兵们将情感寄予英雄雕塑上,既合情合理,又难能可贵。的确,当官兵在英雄雕塑面前举拳宣誓时,雕塑,已诚然超出了其固有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幻化为一种凝聚力量和信仰的精神图腾。

    展示团队的英雄品格

    当越来越多的雕塑成体系、成规模地矗立在座座军营时,我们发现,军营雕塑以及其所衍生出的“雕塑文化”,恰恰成为宣扬军营英雄品格的最好“名片”。

    每年春节,“红一团”所在师自制的新春贺卡,均以“狼牙山五壮士”、“横渡大渡河”、“血战密云城”等一组团队雕塑为主体图案,深受官兵们的欢迎。 

    去年入伍的战士李玉林告诉我们:“当我把这些印有军营雕塑的贺卡寄给亲戚朋友时,心里的那份自豪劲就甭提了。一看这些雕塑,不用解释什么,他们就知道我所当兵的这支部队是多么的赫赫有名。” 

    而“密云尖刀连”和北京市密云县“认亲”就多亏雕塑“做媒”。“密云尖刀连”所在部队当年由于战略部署需要,辗转南北。而北京市密云县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这支当年为解放密云立下头功的部队。但因为部队来回调防,番号几经更改,年代久远而失去联系。2007年初,密云县一位领导无意中得知“38把枪刺直插密云城头”这尊雕塑,然后打听到雕塑的下落,就找到了“亲人”所在部队。2008年10月,在密云解放60周年前夕,密云县委副书记李和平带领一支“寻根团”,不远千里来到“密云尖刀连”寻根认亲,一时传为佳话。

    在某机步师,每逢驻地学校来部队开展活动,学生参观军营雕塑更是必修课。该师宣传干事魏凯告诉我们,相比图片、文字而言,这些雕塑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尊雕塑都有一个故事,这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更为宽广的“琢磨空间”,他们会详细地问这问那。在了解雕塑的同时,学生们自然对这支部队有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了解。

    观赏英模群雕,心底渐起波澜。“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的情况下,要确保官兵政治坚定和道德纯洁,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科学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徐昕民的一番话深有见地:“雕塑,这个文化与艺术相融合、怡人与育人相衔接、时间与空间相汇集的固态语言,正是契合了这一时代诉求,不仅从人文和艺术的角度拓展开部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方法,更打造出军营文化的品牌形象。”

(本文照片由 李三红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