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从梁家河感悟主席的“初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志文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7-11-28 15:23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不仅是习主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冀,更是源于自己年轻在农村插队时所引发对青春的深沉哲思。从十五六岁刚来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梁家河时的坚定自信,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见证着习主席意志的磨练和信念的树立,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踏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主席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主席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主席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年青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军校学员要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毛主席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形象青年人:朝霞万丈、光芒四射的状态,是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汲取,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奋进。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对于革命军人来说,读书学习是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政治要求、一种精神追求,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军营里取得长足进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