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退伍老兵的故事
三代人念念不忘的军旅情
湖南省临澧县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三个男人,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穿上了那身绿色军装,义无反顾的献身国防。1951年到2008年,他们有的在战争年代为了祖国的边防稳定浴血奋战,有的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建设站岗执勤,他们挺拔的身姿见证着新中国一步步的成长,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一腔热血洒在了军营,将一份忠诚传给了后代。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6月1日,20岁的丁新根如愿以偿的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60几年过去了,他早已由血气方刚的小伙儿变成了鬓角染霜的老头,可谈到入伍时的情景,丁新根仍旧激动得握紧了拳头:“当时村子里流行着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为什么呢?当兵要打仗,打仗要死人啊!可那时候我年轻,又听过很多抗日英雄的故事,只要毛主席一声号令,哪儿还容我考虑啊?扔下锄头就去了。”说到这儿,老人爽朗的笑声仿佛勾起了他更多的回忆。
丁新根是冲着上战场、立战功的目的入伍的,“只可惜”他始终没有得到上前线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成为一名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好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通信兵,丁新根不曾立下赫赫战功,只有平凡中一点一滴的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坚决完成上级任务,这是对我最基本的鞭策,也是对我最高的赞誉!”
有一次夜里下着大雪,为防止通信中断,丁新根奉命外出查线,“在我们那个年代,通信线路是以铁丝为主的明线,不仅障碍发生频率高,而且查修难度大,可不像现在这样安全呐!遇到风雨天,哪儿的树枝刮断了搭到线条上,都会造成短路!”果不其然,丁新根在距离营区3公里处发现一根电线出现了故障,他二话不说背上装备就往上爬,可上去容易啊,想要顶着风雪修好线路却是难上加难!“当时我心气儿高啊!不修好线怎么肯下来?只有在上面耗着,两只手冻得像在冰水里泡过,又红又肿。可我越是着急、越是修不好,于是我干脆爬下杆子去跑几步、蹦一蹦,接着又爬上去,一连好几回终于完成了任务。”丁新根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当时的动作,坐着轮椅的他还颇有些神气呢!
在聊到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时,丁新根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脸上的皱纹紧巴巴的挤在一块儿,握着轮椅的手更是有些哆嗦,很显然,对他来说,入党的经历是岁月在他心里刻下的最深最深的痕迹。
1953年是丁新根入伍的第三个年头,靠着一股子拼劲儿,丁新根逐渐受到了首长的重视和同志们的信任,经过党支部一致决定,他被列为了党员培养对象。“当时我那个高兴啊,入党那可就意味着我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名先进分子啊!”可没想到的是,丁新根这个党员培养对象一当就是5年。
丁新根是地主家的孩子,从小便受尽了同村人的冷眼和评判。来到部队以后,虽然工作上吃得苦、标准高,但正因为不好的家庭成分,他无端经受更多的考验,而正是这些考验把他这块铁锻造成了好钢。1958年,社会主义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丁新根在回家休假期间,亲眼看见无数打人骂人、写大字报、大呼“反右”口号的事件。“那时候村子里乱成一片啊,整天开批斗会,人们拿着那些所谓的调皮绳、整风棒追着右派打。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身为一名军人,丁新根意识到自己必须得管,他将当地情况了解清楚后,写了一封信送到湖南省委,并且受到了领导的重视,领导当即派人与丁新根一起组织调查。调查期间,由于同村人的不理解,丁新根被称为“右派帮手”,走在街上都会被人指着鼻子骂,甚至被认为残留着旧社会的地主习气。但是丁新根坚定的相信自己,相信党的政策,最终将调查情况反馈给了省委领导。后来这件事传到部队首长那里,丁新根逐渐得到了组织的信任,1960年,他终于宣誓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