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个梦想,所有航天员时刻准备着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邹维荣 王通化 韩阜业 段江山责任编辑:张硕
2018-01-22 09:25

梦想召唤 过载前行

“那个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任何人都会被时间打败,他何以赢得时间?

2018年1月5日,记者再次见到航天员刘伯明,这个疑问不禁浮上心头。

他身板笔直,笑容谦逊,身材一如10年前——2008年秋天, 42岁的他在“神七”飞行中度过了68.5个小时。

事实上,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算起,20年过去了,刘伯明的体重变化一直控制在±1公斤以内。最近一次体检,刘伯明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竟然超过了他30多岁时的状态。在肺活量检测中,他竟然一口气把检测仪吹到爆表……

发生在刘伯明身上的现象,在航天员大队不是孤例。多年跟踪采访首批航天员的媒体记者们,几乎都会在心底发出“岁月无痕”的感叹。

一位奥运冠军说,保持比超越更艰难。如果说“保持”也是一种“超越”,那么刘伯明和战友们用行动把这种“保持”演绎得近乎完美——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而是整整20年

“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再次为国出征。”他赢得时间的奥秘如此简单,但又如此艰辛。“空间站任务触手可及,未来需要航天员大量出舱任务,体力消耗会非常大。”刘伯明坦言,他现在每天都在加大训练量,为未来储备体能。

“每天坚持训练。”这番话,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伯明说得轻松,但熟悉内情的人听起来,都不禁为之动容。

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为“上天的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绝不是一个短的阶梯。”

在这道“天梯”前,每一个训练日,都堪称“艰难一日”;每一个训练科目,都堪称“魔鬼科目”。镜头前一向从容自信的航天员,训练时却是另一个模样——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朱九通

潜入10米深的模拟失重水槽,航天员翟志刚身穿16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中不断升降翻腾,反复变换各种动作,一次就要训练三四个小时……训练结束时,只见他脸色煞白、喘着粗气,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在高速运转的离心机里,航天员刘旺承受着8倍重力加速度,脸部肌肉被甩得严重变形……那次,刚巧队里组织家属观摩航天员训练,刘旺母亲从显示屏里看到这一幕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真的看不下去了!”一秒钟都不忍心多看的老人家不知道,他的儿子要坚持整整40秒钟。其实,航天员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可以按手边那个红色按钮请求暂停。但据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那个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梦想召唤,过载前行。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航天员们连续7天保持头低脚高卧姿,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飞行程序训练,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他们一遍遍背记、一遍遍推演,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

千锤百炼,只待祖国挑选。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2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8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