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谍战奇才蔡威走过的信仰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范江怀责任编辑:张硕
2018-05-07 02:11

蔡威年轻时的照片,摄于1925年上海。

有一种信仰叫无问西东

英雄不朽的,是他的精神和信仰。

老红军宋侃夫,是与蔡威当年一同在上海党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学习的战友。后来,他们分别从白区来到了鄂豫皖苏区,筹建了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红色电台。

由于工作纪律的特殊性,这对亲如兄弟的战友,竟然相互不知道对方的 “底细”。直到蔡威牺牲了,宋侃夫也不知道蔡威的真实姓名。他只是在平时的闲聊中,得知蔡威是福建人,家庭富裕,有一个不曾谋面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蔡威当年的战友宋侃夫、王子纲、肖全夫、徐深吉、陈福初、马文波、李永悌……越发想念他,总觉得心中压着一块大大的石头。

宋侃夫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到:蔡威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信仰”伴随着他走过了短暂又闪光的一生。

一个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崇高而坚定的信仰,不可能会拥有强大的革命自觉,也就不可能在生与死、血与火、荣与辱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把刺向敌人心脏的隐形利剑。

几位战友有了一个共同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想法:寻找蔡威的家人,不仅是要告慰他的亲人,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蔡威走过的信仰之路。

谁曾想,这个“寻找”比破译密码还难,竟然花了半个世纪。

就在蔡威的战友们寻找他的家人之时,另一路“人马”——他的家人也在寻找蔡威。

一百多年前,蔡氏家族在宁德是名门望族,举人、贡生和有七品以上官职者数十众,族有良田千顷,更拥有规模可观的钱庄、当铺、渔行、盐务、粮食等10多种产业,经营遍及八闽,家资巨万。

蔡威的真名叫蔡泽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二代”。蔡威的父亲是一个开明人士,博学多才,读史研政,矢志为国,喜爱“西学”。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蔡威在老家读私塾期间,不仅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西学算术和英语的训练,接触了进步思想,这为他的信仰和成为谍战奇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岁那年,结束了八年私塾学习的蔡威离家外出求学。他先后到福州、宁波、上海上学,聆听过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杨贤江、陈望道、叶圣陶、施存统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的演讲和授课。进步的革命思想和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深刻影响着蔡威这个爱国青年。

1926年的夏天,年仅19岁的蔡威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被上海党组织派往福建宁德开展工作的蔡威等人被捕。一同被捕的中共福州地委书记方尔灏等7人被杀害。由于蔡威等人的共产党员身份未暴露,再加上家人斥巨资多方营救,在狱中蹲了3个多月的蔡威被保释出狱。

本来,尝过铁窗滋味的蔡威,完全可以“悬崖勒马”离开组织过安稳日子。但是,数月的牢狱生活不仅没有使蔡威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

回老家稍作休整后,蔡威重新回到了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开始了新的地下工作。1931年,蔡威进入党中央的“特科”培训班学习。也就在这一年,隐姓埋名的蔡威与家人彻底断绝了联系,在上海“消失”了。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之时,两路寻亲的“人马”,终于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1982年2月24日,蔡威的老战友徐深吉,在《福建日报》发表了一篇回忆红军长征中蔡威烈士的文章《怀念一位“无名英雄”》。

看到这篇回忆文章后,两路寻亲 “人马”才机缘巧合地接上了头。其时,蔡威的孙子蔡述波,带着祖父3张年少的照片进京“认亲”。宋侃夫等老战友看到照片后,觉得很像,但由于照片的时间久远,再加上是蔡威青少年时期的照片,一时难以确认。

老战友马文波,曾经记得蔡威在闲聊中跟他说过,蔡家藏有一把石达开的“青钢宝剑”,这把宝剑应该是认亲的“密钥”。

蔡述波当然不知道蔡家有一把宝剑。回到老家一问族群里的老人,才知道蔡家果然有一把石达开的“青钢宝剑”。只是这把宝剑早在解放之初,就上交给了福建省博物馆。

大家上省博物馆一查看,果真有一把石达开的“青钢宝剑”,是蔡家人于1956年上交的。

至此,一段历经50载的寻亲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个对党一片赤诚之心的共产党人的信仰之路,也完整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帅得知宁德将隆重集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蔡威烈士牺牲50周年,欣然题写了六个大字:无名英雄蔡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