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丨这双满是血痕的手套,它的主人是谁?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建伟 周远责任编辑:张硕
2018-05-11 02:38

“铁军”官兵沿着损坏的铁索桥向重灾区挺进,背囊里塞着的就是准备清理废墟使用的一打手套。

许多战士见到照片,都坚信这双手套就是他们身边战友的——

“像你的像我的也像他的”

“像连长李磊的,不是!”“是士官刘强的,也不是……”

我们再次踏上寻访之路,返回旅机关,向副政委梁申虎请教。看到手套图片的第一眼,梁副政委久久没有收回目光,10年前的那一幕幕情景刀刻斧凿般印在了他脑海深处。

“在山崩地裂的那一刻,每一个军人突击的脚步、滚烫的血汗,都化作了拯救生命历史壮歌中的音符!”梁申虎有些激动。2008年,他时任原第54集团军新闻干事,一路跟随采访“铁军”救灾行动,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

记者满心以为寻访有了眉目。谁知,梁申虎几经“肯定”和“否定”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前期救人时需要清理玻璃碴、混凝土块,大部分官兵使用厚实的帆布手套,用这种手套的较少。这双手套应该是官兵抢运粮食、搭建帐篷和板房时用的。”他建议,“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找找当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官兵。”

“当时我们的确用过这种手套!”找到防空营班长王顺时,记者眼中划过一丝光亮:这回找对人了!

然而,话刚唠到一半,记者的心就凉了半截。王顺告诉记者,他们没有捐赠过手套,很多官兵都将伴随自己“战斗”的手套珍藏起来,因为在大家眼里,“那是一辈子的记忆”。

“你们知道抗雨雪冰冻灾害时‘站着睡着的士兵’吧,其实我们抗震救灾时,这样的事也有很多!”尽管事情过去10年了,王顺脑海里还是经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2008年5月13日,王顺跟随“铁军”部队刚到彭州救助站,当晚就接到搭建200顶帐篷的任务。当时和他配合的是一名新兵,才17岁。时间紧、任务重,短短几个小时他们就磨破了3双手套。

“临时并肩战斗了一晚上,话也没来得及说上几句,不记得那个兄弟的名字了,只记得他最后累极了,靠着帐篷的拉绳站着就睡着了。”王顺让他休息会儿,可这名战士坚决不回去:“班长,我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初战告捷,转战下一个战场。这名小战士将自己用的一双满是洞眼的手套装进行囊,他说:“有这双手套在身边,这辈子哪有跨不过的坎?”

“这一幕何曾相似!”防空营四级军士长齐建磊的手机里,至今还存有当时的救灾照片。他告诉记者,那一幕他永生难忘——

排查中,生命探测仪显示:一幢3层楼上有微弱生命迹象。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老连长大声说:“是独生子女的,举手!”现场18名官兵没有一人举手。“是共产党员的,举手!”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支队伍里,独生子女几乎占了一半,而共产党员仅是少数……

在寻找手套主人的过程中,许多官兵见到照片,都坚信这双手套就是他们身边战友的。

“对!是那个老班长的!”看到照片的那一刻,防空营上士胡少峰差点跳起来。汶川抗震救灾时,胡少峰还是一名新兵。这天中午,上级空投物资,连队官兵顾不上吃饭就上山搜索物资,力争第一时间送给受灾群众。

负责留守的胡少峰清晰记得老班长回来时的样子:肩上扛着一袋米,胸前挂着一箱药,单腿蹦着向连队走来!后来他得知,这位老兵在山上找到物资返回时,不小心崴了脚,脚踝肿得像个馒头。他本可以放下物资空手回来,可他却选择了坚持。

“老班长的手套磨破了,米袋上好几道血印子!”胡少峰当时没想明白,那个老班长为啥那么拼?

7年后的一场实兵对抗演习中,已是班长的胡少峰,也成了让新兵们“费解”的对象:战斗中,胡少峰磕在石头上,左膝盖露出骨头,鲜血染红裤腿,可他依然带领全班冲锋……

“像你的像我的也像他的!”随着采访深入,记者发现,见过这副手套的官兵们,人人都能从中找到身边战友的影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