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的十年成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孙伟帅 闫建永 杨进 胡尔根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5-15 16:28

2018年5月9日02时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李志勇 摄

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来临之前,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遥感卫星,能够为我国环境监测、资源勘查、防灾减灾等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高光谱数据。

实际上,闪耀在天际的颗颗“中国星”一直都是防震救灾的“国家队”。

十年前,来自地壳的怒吼撕裂汶川大地的宁静,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等重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信息孤岛”。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携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挺进灾区,借助中国“北斗”,向后方指挥部传来“生命电波”。

这是“北斗”在抗震救灾中初露锋芒。

也是从那时起,“北斗”加快研发脚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救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完善国家综合减灾业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服务亚太,不久的将来,中国“北斗”将服务全球。

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当年的震中映秀镇,一块巨石上清晰镌刻着“5.12震中 映秀”几个红色大字。也许此刻,刚刚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正从头顶飞过;站在此处,仰望夜空,以“北斗”为代表的“中国星座”正熠熠生辉——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我国先后调集了“高分一号”“资源三号”“实践九号”等多颗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应急服务;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高分二号”“高分四号”等卫星连续多天针对灾区开展成像,“中星”6A、“亚太六号”卫星为灾区提供应急通信,“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为灾区提供气象数据……

转瞬十年,这些悬于天际的“战友”,为每一次重大行动提供有力支持,已成为我国国防动员能力的重要抓手。

灾难,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磨刀石”,能让军人把剑磨得更锋利,也能让军人懂得还要跨越哪些“门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