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参军丨这家企业4次拐"弯"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朱容 张良 李佳豪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5-19 03:38

3.服务在一线:从战士的迫切期盼中体悟——

除了产品性能,还需关注“用户体验”

前些年,企业设计的第一代声呐兵听音训练系统完成研发,受到海军领导高度评价,样机开始在某潜艇部队试点推广。

可在试点单位,面对这台期盼已久的训练系统,不少官兵却难掩失望之情:“无非是把播放设备从录音机挪到计算机上,还以为有多么高大上!”

听到这样的评价,项目研发人员李国瑞感到十分委屈:水下环境异常复杂,水声数据无法外推、难以复现,而这一系统采用仿真工程技术,解决了水声对抗、鱼雷攻击与防御、多批次实装训练等难题——如果说以前训练设备是“小米加步枪”,现在就好比换上了“飞机和大炮”。

可官兵们的抱怨不无道理,除了产品性能,他们还关注“用户体验”。企业研发人员拐过第三道“弯”后,迫切想知道官兵们还有哪些诉求?我能做些什么?

“是否能够做到水声信息可视化”“能不能让操作界面突出主次,重要的几个按钮不要隐藏得那么深”……随后,他们在多支潜艇部队的近百名声呐兵中反复征求改进意见,一次次讨论论证,一次次修改样机,5个多月后,听音训练系统的改进型号应运而生,赢得试用官兵的一致肯定。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从产品理念设计到样机最终定型,李国瑞在这座小小的军港里同战士们一起度过了400多个日日夜夜。李国瑞的感受是:做研发不能只关注眼前产品,还要考虑产品背后使用的人,研发产品的经历,也是服务官兵的过程,官兵认可是对科研人的最好激励。

4.跟进在一线:从老兵的经验之谈中展望——

既要埋头搞研发,也要抬头找新路

“右舷×方位×海里处水面物体为民用商船,叶片数×片、吨位×吨、航速×节!”一次演习中,一名老声呐兵迅速判断出目标信息,此时,艇载的辅助识别系统却给出目标为他国水面作战舰艇的判断。

“真就不再听一听了?”企业方代表张战军试探着问道,“几十年的经验了,不会听错的。”那名老兵显得风轻云淡。数分钟后,潜艇接到海事部门发来的通报,一艘民用商船误入演习海域,其数据同这名老兵的判断几近一致。

凭啥老兵的经验判定要比计算机还要准确快速?这是否意味着还有什么其他目标识别特征尚不为我们所知?

张战军利用半年时间走访了所有潜艇部队后,拐过“民参军”路上这第四道“弯”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尝试寻找新的目标识别特征维度。张战军并非不清楚,作为科研人员,一旦选错了研究方向,就意味着自己的课题或许不能投入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思忖再三,张战军找到了企业负责人蔡惠智。

“只埋头研发,不抬头找路,重复国外的老路,不能另辟蹊径,如何实现颠覆性的成果,实现我军由大变强的‘关键一跃’。”看过开题报告,曾为某知名高校博士生导师的蔡惠智“一锤定音”:“只要研究进行一天,资金和技术就支持一天!”

前不久,张战军的课题小组在某海军院校挂牌成立,不仅开启了“企业提案立项、军地共同参与”的科研模式,更诠释着一家民营企业在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眼界与担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