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政 刘文嘉 高建进责任编辑:任爽
2018-06-02 00:18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在宁德所属的福鼎市赤溪村,如果你问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当年有几亩地,他会忽然愣住。在这里,土地不论“亩”,甚至不论“分”,只论“能出几担谷子”。甚至,用两只手一划拉,就能比量出自家田地大小。

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把赤溪村的贫困状况投书媒体,引发了中央关注。和闽东绝大多数村庄一样,它的土地资源被山与山挤压到最低限度,北中国动辄千里沃野的景象,在这里几乎不能想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田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厚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1988年9月,在闽东九县深入调研后的习近平,重新梳理了“山”与“海”的辩证法: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王绍据记得,针对赤溪村所在的福鼎市,习近平还曾专门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这段话,记载在1988年8月11日印发的《福鼎通讯》上。

因地制宜打开了闽东视野,也带来了赤溪村对自身的再认识:路无一丈直、地无三尺平,14个自然村,有的甚至是“挂”在了山上,一方水土已难养一方人。由此,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思路,从最困难的22户88位畲族群众开始,将12个自然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赤溪更是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上做足了文章,背靠太姥山景区,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点,村就是景,景就是村。绿水青山就是“银行”的预言,在三十年后得到印证:2017年,赤溪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000多元,村财政收入达到了80万元。

“山海经”的哲学,在几十年中赋予了每个脱贫致富的闽东村庄以独特的标识。今天的宁德人,会对各个村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数家珍:下党,定制茶园;赤溪,旅游扶贫;柏洋村(福鼎市),产业致富;下歧村(福安市),海蛏养殖;北岐村(霞浦县),滩涂摄影……千村百景,月映万川。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网演播室,与赤溪村村民进行了视频连线。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在视频连线的另一头,一辈子为赤溪脱贫奔走的王绍据眼睛湿热。“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再次号召。”他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